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里,相信很多陶瓷人的耳朵对“双碳”“双控”这两个热词早就听出了老茧。与此同时,尽管一些头部陶企已经在为“双碳”“双控”积极布局了,不少陶瓷人依然认为这距离陶瓷行业比较遥远。
然而,其他行业已经出现了首例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件,不能不说是为陶瓷行业敲响了警钟。
碳市场碳排放未履约首案落槌
1月1日,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对张家港某公司开展节日生态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之规定,即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目前,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已责令企业整改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
这被认为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的全国第一案。根据该办法,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欠缴部分,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这表示该公司如果不能一步整改到位,将会陷入“不能履约——处罚——碳配额削减——整改”的恶性循环中,并且需要耗费重金购买碳配额。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对于不履约的企业一定要处罚,否则后边别的企业看到原来这么好混,不履约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苏州的案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碳排放核查及管理是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次事件公布之前,2021年10月25日,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剑指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
该通知称,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管理以及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市场信用信心和国家政策公信力的底线和生命线,近期个别企业和单位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事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部要求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2019和2020年度的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组织进行全面自查。同时要求建立碳市场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定期核实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发现有关数据虚报、瞒报的,在相应年度履约量与配额核定工作中予以调整,如在履约清缴工作完成后发现问题,,在下一年度配额核定工作中予以核减,同时依法予以处罚,有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碳市场、碳交易与陶瓷行业的关系
什么是碳市场、碳交易?碳市场”一般指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市场;碳交易学名碳排放权交易,其实质是将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是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至于这个体系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通俗地讲,在没有这个体系之前,工厂造成污染不需要付钱,全社会买单;有了这个体系之后,工厂就要为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花钱,自己买单。
建立这个体系的原因就在于以前不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生态恶化,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全球各国商量了一下,规定全球一共能造成多少“污染”,之后确定各个国家能产生多少“污染”,再然后各国内部自己分配“污染额度”。这样一级一级分下去,企业有多少额度就只能造成多少“污染”。如果这个“污染额度”用完,企业就不能再生产,只能停工。企业不想停工就要从其他企业手里买到“污染额度”才能再生产。
这个“污染额度”就是碳排放,企业花钱买“污染额度”的过程就是碳交易,在哪里买这个“额度”就是碳市场。
当下,我国的碳市场体系只是初步试运行阶段,在各方面还不太完善,为了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官方给的碳配额都很高,碳市场的价格也比较低。但是这只是初级阶段,过了这个村,升碳价、降配额是可以预见的。据了解,当前国内的碳排放配额价格在50-60元人民币/吨,而国际在300元人民币/吨,差距巨大。
那碳市场、碳交易与陶瓷行业有什么关系呢?有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碳排放权即为发展权,碳排放的竞争就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你陶瓷厂要建生产线、要点火开工就必须要有国家环保部门给的碳排放指标。如果碳排放指标不够,陶瓷厂只能该关停的关停,该削减生产线的削减。”
由此可见,碳配额将会是陶企未来安身立命的根基。
陶瓷行业将全面纳入碳排放体系
此前这一体系尚未落地,只是偶有风声。
在2021年10月27日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就曾表示将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不久后的12月27日,作为陶瓷行业“基本盘”的广东陶瓷产区就迎来了《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自2022年度起,陶瓷行业要纳入碳排放体系。
根据这一方案,自2022年度起,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企业纳入标准调整为年排放量1万吨(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这意味着广东陶企被“一网打尽”。据“小道消息”,符合这一条件的陶企,仅广东就超过149家,597条生产线。可以预见,接下来陶瓷行业必将全面纳入碳排放管理和碳交易体系。
“碳”是陶企安身立命之根本,所以为了应对这场关于“碳”的争夺,马可波罗、新明珠、东鹏、蒙娜丽莎、欧神诺……很多陶企都在积极进行“碳”备战:一方面“跑马圈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收购现有企业以提高碳配额;另一方面使用绿色能源以减少碳支出,例如使用混氢天然气、氢能等作为窑炉的燃料能源和采用光伏发电等。
增加配额固然是一条道路,但是“减碳”才是长久之计。仅从买“碳”来说,按照当下的碳价,常见的大型陶企用于购买碳排放配额(CEA)的支出可能高达3000万-4000万元,而其年纳税额才在1000万-2000万元,更遑论今后碳价上升带来的困境——如果按照欧美水平,陶企买“碳”成本将翻5-6倍,这是大部分中国陶企难以承担的。
因此,光伏发电项目两年时间里新增150个左右,各大陶企纷纷引入积极建设新的智能化、绿色化生产线。这些无一不是各大陶企为“减碳”做出的努力。
“碳排放”体系固然使陶企增加了成本,但并非没有利好,尤其是对于大型陶企而言。依靠规模优势,头部陶企必然比其他陶企获得更多的碳排放配额,凭借配额优势完全可以取代中小陶企的市场份额。
这对于陶瓷行业集中度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