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运城市发展改革委,省直有关部门:
现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片区)建设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2月19日
(此文主动公开)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片区)建设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发〔2021〕12号),按照《关于山西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的行动方案》(晋发〔2021〕55号)有关要求,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片区)平台功能,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主要目标
到2023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片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年均增速10%,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新的生产要素潜力充分释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开放能级显著增强,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重点承接产业类型,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补助资金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园区标准化厂房、仓储物流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产业承接基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信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2.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统一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完善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围绕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增链补链强链,引导产业转移项目向园区集聚集群发展,加强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在承接产业中的协作互助。(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3.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承接产业转移。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逐行业梳理产业链条,逐链条梳理上下游产品,编制产业链全景图。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谋划重点承接项目,推行“链长制”,培育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建链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卫健委、省发展改革委,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对标对表粤港澳和东部沿海地区做法,对接国际通行贸易规则,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动更多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个性化定制的招商“菜单”。(责任单位:省审批服务管理局、省商务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5.抱团联合推介招商。充分发挥示范区自身优势,联合开展推介招商活动,借助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临汾“寻根问祖”旅游发展推进会、渭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暨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会等平台,利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积极开展长板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委托招商,以市场空间换项目,以龙头企业引项目,提高招商精准度、项目落地率。(责任单位:省商务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三)深度推动区域协作发展
6.加强黄河流域沿线城市合作。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纽带,深化推进与太原、晋中等城市合作。发挥衔接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枢纽作用,增强联系黄河上下游、承东起西的节点城市动能,加强与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分工、消费市场共建等方面合作,探索与西安、郑州等城市共建“飞地园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7.推进黄河金三角次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河津—韩城—万荣、芮城—灵宝—潼关、新绛—侯马—曲沃等次区域中心融合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提升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8.创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先行示范区。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尝试以芮城、潼关、灵宝三地为试点,共同出资,划拨土地,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试点园区,共享西部大开发政策,为省际交界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政策共享探索路径。(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9.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以铁路多式联运为核心,推动现代物流降本提质,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健全农村快递物流体系,打造立体互联、便捷高效的综合客运枢纽和集群化的物流枢纽体系。加快推进临猗黄河大桥及引线、运三高速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连接线、芮城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乡宁等通用机场、运三、韩河侯晋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5G工业互联网、交通、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打造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厅、省通信管理局、太原铁路局,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10.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陕豫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推进吉县—延长、盐湖—平陆—三门峡天然气管道项目,促进区域管网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实施城乡燃气管道管网建设及升级改造工程,推进燃气管网向建制镇、重点工业户、重点旅游景区延伸,扩大天然气覆盖面。加快中心城市、县城、高速公路服务区、一二级干线公路沿线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加快运城LNG应急储气调峰项目、吉县—延长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运城—三门峡长输管道项目、益通储气调峰设施储罐扩建、浮山新城储气调峰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1.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运城市积极创建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全面建设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推动临汾市实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四大保护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加快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侯马市浍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支持临汾市中部引黄县域供水工程等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1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煤化工产业形成“煤炭—焦油深加工—精细化产品—碳材料”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构建和完善新型环保建材产业链、农业全产业链,推广粮畜果一体化循环模式,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永济循环经济产业园、河津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晋南钢铁集团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进临汾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13.有序实施碳达峰山西行动。聚焦2030年实施碳达峰目标,科学合理设定指标,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速,坚持把提高能效作为降低能耗的主攻方向,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导绿色消费,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衣食住行用游全过程绿色升级,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责任单位: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六)培育动能转换新引擎
14.强化创新生态集聚区牵引作用。高标准推进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智创城建设,用好“双创基地孵化器”。积极搭建创新集聚发展平台,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培育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聚集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知识经济,强化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功能,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强劲的活跃增长极。(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15.强化构建创新协同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力、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示范区大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以委托开发、研发外包、合作开发等方式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强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平台+数据+应用+服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科技同发展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劳动同权益收入对接,形成需求激发创新的有效模式。(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16.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聚焦钢铁、煤炭等优势产业率先转型,实现内涵集约发展,引进吸收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先进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开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突出智能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向先进制造业;突出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行动方案;突出服务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瞄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实施一批企业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17.加强组织领导。运城市、临汾市人民政府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片区)建设工作计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本工作计划的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序推进。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给予有力支持。
18.明确工作责任。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落实推进举措和实施进度要求,高效开展工作,确保如期完成。
19.强化监督考核。加强对工作计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适时开展进度情况和成效评估,完善奖惩机制,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抄送:临汾、运城市人民政府。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