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遵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中心城市发展强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推进遵义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支持遵义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有利于培育壮大省域核心增长极,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对于遵义革命老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提升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发展影响力为目标,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美丽生态圈、便捷交通圈、绿色产业圈、魅力文旅圈、美好生活圈“五圈共建”,合力唱响“避暑山城、红色圣地、中国酒都、绿色食品”四张名片,走都市圈绿色发展之路,把遵义都市圈建设成为“特色彰显、生态秀美、开放共赢、幸福共享”的现代化都市圈,为培育壮大黔中城市群,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提供战略支撑。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遵义都市圈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批一体化重点项目相继完成,重点领域合作深入实施,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配置优化整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都市圈发展内聚力、整体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常住人口达到510万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左右。二是美丽生态圈、便捷交通圈、绿色产业圈、魅力文旅圈、美好生活圈“五圈共建”取得重大进展,绘就“山水相依、绿树成荫、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生态蓝图,建成内联外通、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链群集聚的产业支撑体系,唱响“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文化旅游品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避暑山城、红色圣地、中国酒都、绿色食品“四张名片”影响力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5%以上,旅游人数达到1.9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80%,重点产业项目年到位资金突破1800亿元,绿色食品工业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作用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分工协作、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成本利益共担等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制约都市圈深层次合作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协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遵义都市圈发展的8项重点任务:一是生态优先,共建环境秀美最佳宜居地。协同推进国土空间底线约束管控,共构“一山两河一网”生态格局,共塑红绿交相辉映的山地特色景观风貌,共建碧水蓝天生态宜居大家园,完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体系,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是交通先行,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现代化。合力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共建高效便捷的畅通都市圈,共构泛在互联的智慧都市圈,协作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协同推进水利和防洪减灾能力建设。三是中心引领,共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一主一副四支点”空间格局,协同做大做强遵义中心城市,分类推进外围城市特色化发展,构建山地特色的美丽村镇网络,大力提升城镇品质和治理效能,共创城乡融合发展“黔北经验”。四是建链成群,共构特色彰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黔北科创高地,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联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2+N”优势产业集群,差异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增强都市圈现代服务功能,联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五是文旅融合,共筑“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旅游圈。联手打造“1+6”旅游大景区,合作发展沉浸式体验的文旅融合产品,共创“红色圣地、醉美遵义”文旅品牌,协同推动旅游要素全业态提升,建立健全一体化旅游治理体系。六是共建共享,构建互惠便利的品质美好生活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医疗养老合作,加强文化体育合作,共建韧性都市圈,推进平安都市圈建设。七是改革创新,健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健全规划和政策协同机制。八是开放合作,携手打造全省内陆开放新高地。共筑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开放枢纽,高标准打造高能级国际化开放平台,共同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协同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跨省区域合作,联合深化与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等省内区域合作,联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规划》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明确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协调、健全推进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监测评估、推动社会参与。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