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资讯网
当前位置:

国家政策​

北京       天津     上海

浙江      江苏     福建

广东      江西     海南

广西      云南     贵州

湖南      湖北     安徽

河南      河北     山东

四川      重庆     山西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黑龙江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西藏

港澳台   海外

双碳政策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低碳成都100案例》
来源: | 作者:小希 | 发布时间: 2022-02-10 | 1880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民网成都12月20日电 今日下午,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消息,《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和《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正式发布。据悉,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激发更多低碳潜力和动能,为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同时也为成都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中提供参考借鉴。

“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今年已是第4年持续发布。”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分为综合篇、重点工作篇、区域亮点篇、典型案例篇、政策篇、附录6大部分,多层次、多维度展示了“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努力开启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愿景展望。

发展报告封面。成都生态环境局供图

而《案例》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和先进做法,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公共机构示范、绿色低碳制造(技术)、制度平台创新、低碳宣教合作10个方面共10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优良案例。

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绿色复苏”要求,持之以恒塑造“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聚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系统构建绿色低碳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四川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100案例封面。成都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成都突出低碳引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持续提升。”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速现代服务业复苏,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65.7%。新经济企业累计达45.8万户,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三,获评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稳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功能区主导区域发展的新模式,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三。

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上,成都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用能格局持续巩固。完善清洁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燃煤锅炉基本实现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44.2%,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电能零碳排放的汽车工厂;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落地东方电气氢能产业园,累计建成加氢站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370辆,氢能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位列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四。

同时,探索低碳营城模式,深入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成都加快构建以绿色空间、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支撑的低碳城市体系,宜居品质和城市价值持续提升;完成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成都“三线一单”编制,率先在全国提出公园城市空间治理框架,实施TOD营城战略;加快城市绿色建造步伐,入围国家首批装配式示范城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2亿平方米;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成德眉资实现公交“一卡通”,成渝实现高铁1小时直达、公交轨道“一码”通乘;推动城市“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加快成势,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四位,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0%,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113万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初步形成覆盖全域、车桩匹配、适度超前的骨干充电网络;稳步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通过国家验收。

“碳惠天府”机制发出低碳倡议。成都生态环境局供图

成都还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方面下工夫,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流域水环境、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改善明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新名片。成都推动“铁腕治气”,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天数比例76.5%;推进“重拳治水”,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锦江、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分别达100%、92.6%,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全年达Ⅲ类;推进“科学治土”,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践行“无废城市”理念,加快提升固危废处置能力,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强化噪声防控。成都坚持协同抗疫,简化相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加强集中收治医院和隔离点医疗废物处置和应急监测。

同步增强生态碳汇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形态,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全域增绿行动深入实施,成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累计建成天府绿道4408公里,有效串联生态区、绿带、公园,绿道经济成为公园城市独有的商业模式;广泛营造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启动实施林盘生态管护与修复204个;首次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认定首批4个市级重要湿地。

此外,夯实绿色制度文化,成都创新制定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出台生活垃圾管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三岔湖水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碳惠天府”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规范体系,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国内首创的“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机制加快成型;连续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推动数字赋能低碳转型,搭建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政务服务审批事项实现100%网上可办;倡导绿色消费,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累计评定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215所。

下一步,成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以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致力于构建功能复合为特征的空间形态、建设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营造绿道蓝网为骨架的生态环境、打造舒适怡人为特质的生活方式,努力开启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实践,加快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陈环)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