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近日,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标准化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展望2035年,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金融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
二是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深入推进证券期货标准建设,加大黄金市场标准供给,拓展升级保险市场标准。
三是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
四是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健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
五是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加快先进金融国际标准转化应用,积极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化活动。
六是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强化金融标准实施应用,培育金融标准化服务业,推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协同发展。
七是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优化金融标准化运行机制,提升金融机构标准化能力,农业是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在我国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中,农业约占17%-18%;在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气体排放中,农业占比高达48%。就碳中和潜力而言,通过作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及土壤对有机碳的富集和保存等有效途径,农业又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显然,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减排增汇协同攻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全国各地都将农业减排增汇摆上重要议程。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践表明,要实现农业减排增汇,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发力,加强科技协同攻关,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力求更为高效地为农业减排增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需要从养殖业与种植业两个方面入手,研发先进便捷技术,替代传统落后技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的减排增汇。
就畜禽养殖业而言,畜禽养殖要实现减排,亟待实施优化饲料配比、使用新型饲料、高效处理粪便等技术创新。有数据显示,动物排放是甲烷的一个主要来源,甲烷增温潜势是同量二氧化碳的34倍。有试验结果表明,将秸秆氨化处理后再投喂,可以减少黄牛16%-30%的甲烷排放;采用人工干清粪技术与水冲清粪或水泡粪相比,能够减少甲烷排放50%以上。
就种植业而言,要着力把握3个重要环节。一是强化优良品种选育。重点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高光效的优良品种,以更少的投入取得更多的收获,有助于实现低碳农业的目标。二是强化高效技术研究。土壤是最大的碳库,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生产实践已经证实,对农田采取免耕、少耕、地表微型改造,结合秸秆覆盖、合理轮作等综合措施进行保护性耕作,不仅能收到良好的土壤固碳成效,还有助于土壤蓄水保墒和土壤肥力培育。三是强化低碳模式创新。稻田是生产粮食的重要产地,同时也是甲烷的一个重要来源地,其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有研究表明,将间歇淹水等节水灌溉措施与优化施肥技术相结合,可以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同时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氧化亚氮增温潜势是同量二氧化碳的298倍。旱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通过优化施肥模式以及新型缓释肥料、高效抑制剂等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旱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50%。
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减排增汇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除了强化相关技术协同攻关之外,还应当加强农业生产碳排放监测统计,为农业减排增汇技术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集成推广应用,通过政策激励、科普宣传等措施,激发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积极应用农业减排增汇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的广普性和有效性。
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减排增汇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要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为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