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民航高度重视民航绿色发展工作,行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特别是节能减排、油改电、生物燃油等方面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民航绿色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基础不坚实、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标准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随着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将成为社会共识和必然趋势,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绿色与发展的关系,必将严重制约民航未来发展。民航业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一加快、两实现”民航强国战略为目标,坚决破除束缚民航绿色发展的各种瓶颈,不断提升和发展民航绿色发展水平,努力使中国民航走在世界民航和我国各行业绿色发展前列。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绿色发展与民航安全、效益、服务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民航强国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绿色出行需求,以航空器节能减碳为核心、以提高空管效率为抓手、以绿色机场建设为保障,形成从地面到空中、从场内到场外、从生产到管理、从行业到产业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坚持强化政府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不断激发行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培育民航绿色发展产业,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转变理念,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行业绿色发展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构建起多元参与、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实现民航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周期绿色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坚持民航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提升民航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与民航绿色发展相关的生产、建设、运行、管理、考核等标准,引导行业绿色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协同联动,提高民航绿色发展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制约民航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发力解决。选择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领域、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推进民航绿色发展。
——共建共治,成果共享。行业各主体各尽其责、共同发力,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的主体责任,提升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民航绿色发展共建共治新格局,最终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深化拓展,久久为功。以深化民航改革为契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断增加民航绿色发展有效供给,进一步拓展民航绿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瞄准民航绿色发展总体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韧性,坚持稳中求进,持之以恒全面推进民航绿色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普及,初步建成绿色民航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考评体系,逐步开展绿色民航适航审定研究,民航绿色化、低碳化运行水平显著提高,绿色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新技术应用、绿色产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全行业,民航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成熟完备,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形成规模,绿色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与民航强国建设相契合的民航绿色发展模式。
到本世纪中叶,民航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全面形成,绿色管理水平实现国际领先。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绿色民航政策管理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管理体系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构建绿色民航规划体系。针对民航绿色发展主要任务,制定民航绿色发展关键指标体系,细化明确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研究制定民航绿色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民航规划体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生命周期当中,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主体的民航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和实施方案,形成规划滚动调整和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推构建绿色循环低碳民航发展体系。
尽快建成绿色民航标准体系。根据飞机性能和安全运行保障能力,逐步建立航空公司绿色运行与管理标准体系。完善以机场航站楼设计与建设、机场空气质量及机场周边区域航空噪声监控为主体框架的绿色机场标准体系。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形成保安全、提效率、促发展绿色空域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接,完善民航适航审定相适应的各类标准体系。建立行业能效与能耗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标准体系,支撑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健全绿色民航政策支撑体系。树立法治思维,在制定完善民航法规政策过程中贯彻绿色发展的相关要求。加强政策间的协调衔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发行业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建立与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相适应的支持政策,以推进绿色发展重大项目为重点,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支持引导各单位加大绿色发展投入。完善行业绿色发展的投资政策。加大生物航煤、煤基喷气燃料等航空替代燃料的政策支撑力度,鼓励航空运输业积极使用航空替代燃料。
构建绿色民航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民航绿色发展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研究建立民航企业能耗与排放预警机制,建立行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与民航相适宜的能源与资源消耗考核机制,制定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加强民航绿色发展工作的监督检查,将绿色绩效纳入行业主体考核体系,鼓励行业主体建立绿色发展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民航行业绿色发展蓝皮书发布机制。鼓励民航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发挥自身作用,加快推动第三方核查等制度建设,构建民航绿色发展考评体系。
(二)坚持提质增效目标导向,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节能减排水平。
整合全行业力量,减少航空器油耗和碳排放是民航绿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升航空公司运行效率和燃油效率。要结合行业发展规划,合理制定机队节油、燃效目标,持续推进节能提效工作。通过优化燃油政策、优化飞行程序、深化二次放行、油量精准化管理、飞机性能监控等手段,有效降低机队燃油消耗。通过完善飞机的引进和退出机制、引进节能环保机型、升级改造发动机、加装节油设备装置、推广电子飞行包、飞机减重等技术手段,提升机队燃油效率。通过采取提升腹舱载运率等提高产出效率的管理措施,提高飞行运载效率,有效提升飞机能效。建立完善多部门联运管理架构,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对飞行、性能、市场等数据的分析研究,开展全链条、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优化分、子公司布局和机队结构,提升运力匹配度。
提升空管部门运行管理和保障效率。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空域分类工作,增加空域有效供给。优化航路网规划布局,加快推进空域优化工作。采取大通道、双循环、“截弯取直”、缩小运行间隔等手段,减少绕航率,缩短飞行距离,全面提升空域资源精细化管理。建立基于航迹的现代化流量管理体系,提高气象和情报服务水平,强化运行协同,实现空域管理、流量管理、管制服务一体化运行。建设智慧空管,加快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基于性能的导航(PBN)、连续爬升/下降(CCO/CDO)、空管协同决策(CDM)、数字化放行(DCL)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空管效率。
提升机场地面服务和运行效率。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充分利用仿真模拟等技术,优化跑—滑构型、站坪的设计,优化飞行区运行、航空器地面运行流程,提升远近机位、组合机位及可转换机位的合理设计。改进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高效的地面保障系统,加强协同运行管理模式,形成机场运行的协同决策和保障机制,实现航空器的安全、高效运行。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智慧机场,加强设备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使用高级场面活动引导控制系统(A-SMGCS)、机场协同决策(A-CDM)等新技术和MOTOTOK、TAXIBOT飞机牵引车等新设备,配置适宜容量和数量的地面电源装置(GPU)、飞机地面空调(PCA)和车载式电源,满足不同航空器的多样化需求。
提升绿色民航适航审定能力。以“三个一流”为目标,全面强化适航国际合作,完善对航空产品(包括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及其航空材料、零部件、机载设备和民用航空油料、化学产品的“绿色”审定管理体系。严格航空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绿色”标准,提升航空器节油减碳水平。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民用航空器的型号合格审定、生产合格审定和适航审定。积极推进生物航煤、煤基喷气燃料以及乙醇燃料等航空可替代燃料的适航审定,促进清洁高效的绿色航空燃料在民航业的使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国产航油航化添加剂的研发和生产。
(三)坚持资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机场降耗治污能力。
有效降低机场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提升飞行区能源使用效率。优化机场运行方案,通过航班联动、旅客(货物)流控制等方式,动态调整不同区域设备的使用,提高飞行区整体用能效率。要降低飞行区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加强主动式节能设备与系统的使用,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减少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全面推进“油改电”工作进程,根据机场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相关基础设施,飞行区内应尽可能使用利用新能源驱动的设备和车辆。
加强航站楼节能管理工作。合理制定航站楼能源消耗控制目标,达到国际同类机场航站楼能耗指标的先进值。要加强航站楼能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建立一体化、智能化的机场能源管理系统,提升航站楼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合理规划各类资源的使用。要遵循被动节能优先原则,实施机场综合性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与工程,降低建筑用能需求。通过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发电等方式,合理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提升污染防治工作能力。采用污染排放水平低的设备,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机场垃圾、污水、废气及化学制剂等污染物的集中、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推进机场污染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加强机场污染物管理,对垃圾收集站和垃圾转运过程的管理,避免二次污染。加强机场除冰管理,建设相应的除冰液收集设施和处理设施,推进环保型除冰液的使用。采取各类扬尘防控手段,减少扬尘污染。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减少机场施工和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加强对航站楼内餐饮店面排污情况的检查和管理。大力倡导使用可降解材料,逐步实现对机场商业、航食配餐、机上服务、货邮包装等领域全覆盖。
(四)坚持发展与环境和谐共生,构建场内场外生命共同体。
民航绿色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改善机场环境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要体现。
降低机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将机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在机场选址或扩建前充分考虑机场建设后的环境影响,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等敏感区。优化机场跑道设计和使用策略,优化飞机进离场程序,打造海绵机场,加强净空保护,降低噪声对周边区域的影响,降低起降航线对候鸟主要迁徙路线的影响,减少机场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机场建筑物应尽可能选择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加强机场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检测和治理。加强空管新建雷达站周边地区辐射危害的监测与管控。
实现机场用地的高效使用。充分利用专业仿真模拟手段,提高新建、改扩建机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航站楼建设应按照功能优先的原则,重点从功能流程、节能环保、工程造价、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比选,优先选择综合水平高的建筑方案。飞行区设计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空域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在满足相应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做到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机场建设过程要加强土壤管理,实现耕植土零废弃。
加强机场内外绿化景观建设。开展机场绿化规划,发挥绿化对促进节能减排、调节生态环境、阻隔噪声污染的作用。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和运行流程,打造文化景观、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加大绿化投入和有效养护,提升机场绿化价值。树立“机场社区”理念,机场绿化景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
开展“绿色机关”专项行动。开展“绿色办公”,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做好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节能降耗。明确办公区域的节能指标,积极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严格控制水、电、油、气消费总量。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加快节能改造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空调、采暖、照明、信息机房等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
(五)坚持改善旅客出行体验,持续提升民航绿色服务水平。
提升航班正常率水平、便捷机场服务流程、改善旅客出行体验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
有效提升航班正常率。航班正常率是民航运行效率的集中体现,航班正常率的提升能大幅降低资源空耗,这也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以航班正常为抓手,在运行总量、运行标准、运行管理上精准发力。综合评估机场、空管部门保障能力,对繁忙机场容量实施动态调控,为提升运行效率提供空间。提升大面积航班延误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运行决策效率、资源调配力度和整体联运水平。机场管理机构及驻场各单位共同建立大面积航班延误联动协调机制,包括信息共享、航班放行协调、旅客服务协调等机制。
着力优化民航绿色服务流程。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航绿色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机场服务流程,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推进机场便捷出行项目,通过优化完善值机服务流程,升级改造安检与离港系统,探索引入自助安检、自助登机技术,实现乘机全流程无纸化、便捷化。推广电子货运服务,通过推进电子运单操作标准化,优化系统无纸化操作能力,加快推广电子运单实施范围,逐步实现空运全过程无纸化。推广一站式值机和行李托运服务,使旅客同步自助完成值机和托运行李,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大力倡导优先公共交通出行。合理规划机场交通布局,优先保障和使用公共交通。鼓励和支持大型枢纽机场规划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机场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中小型机场应依托机场周边现有设施和条件,合理构建快捷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交通体系。进离场交通线路与市内交通有效衔接、便捷换乘。
(六)坚持开放创新,培育民航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构建民航绿色产业体系、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
夯实民航绿色产业的理论基础。加快民航局新型智库建设,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和国际性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强有力的民航绿色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民航绿色发展基础性研究,针对民航绿色发展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加强联合攻关和协同攻关,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重视民航绿色发展前瞻性研究,加强民航绿色产业的规划、咨询和服务,做好政策储备、决策咨询和政策解读,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碳排放信息统计系统和绿色民航服务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数据信息。
强化民航绿色产业的科技基础。支持行业院校开展绿色民航领域学科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产业联盟。强化民航绿色发展科技研发,建立一批民航绿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先行先试,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大力推动绿色民航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与能源业、制造业等联系沟通,重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在能源能耗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环保材料应用、噪声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合作共享,通过建立行业内部交流平台和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示范项目、研究成果、数据信息等共享应用。
构建民航绿色产业的实体基础。大力推广国产节能设备,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促进民航业与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技术装备、生物燃料、机场专用设备、噪声检测设备、环保除冰剂、新能源通用飞机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绿色民航制造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民航专业节能服务、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绿色民航服务产业。根据民航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快、废旧回收利用价值高、体量大的特点,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展退役飞机、报废发动机、淘汰雷达等再生利用,培育民航循环利用产业。
拓展民航绿色产业的合作基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民航绿色发展对外战略对话,全面参与国际航空环境政策和规则的制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维护中国民航发展权益,逐步形成在国际航空环境标准修订和制定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推进在行业绿色基础研究、运行实践、新技术研发等方面交流互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挥中非航空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平台作用,重点推动绿色机场设计建设、航空公司绿色运营、国产装备与设施设备组团输出,促进中国民航绿色标准、管理、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民航绿色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民航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单位绿色发展工作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点工作亲自督办。各单位之间要理顺工作关系,加强沟通配合,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形成民航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严格责任落实。各单位要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切实承担起民航绿色发展的责任。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立民航绿色发展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加大投入,主动作为。科研院校要强化研究力量,加强与业内外相关单位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绿色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大对民航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度。行业协会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经验推广、典型引路、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更好发挥协会桥梁纽带和辅助支持作用。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单位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相关落实情况及时向民航局报告。各单位要把绿色发展落实情况纳入本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绩效考核,作为评定绩效的重要依据。民航局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监督,把各单位落实情况纳入督查计划,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
(四)抓好舆论宣传。加大民航绿色发展宣传力度,提升全行业对民航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总结、推广民航绿色发展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绿色民航意识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绿色民航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调动企业和社会积极性,实现民航绿色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