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能源汽车持续高增长
1 新能源汽车销量回顾
1.1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创新高
国内市场表现优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2021 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销量达到 352 万辆,同比增长 157.5%,其中 12 月份单月销量达 到 53 万辆,创历史新高。从销量结构来看,新能源乘用车占据市场 主体,2021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333.4 万辆,同比增长 120.6%,占 总销量比例接近 95%。新能源商用车销量 18.6 万辆,同增 54%。
欧洲市场同样优秀。欧洲汽车市场最大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德国、法 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欧洲核心五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欧洲 市场的大部分。2021 年德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8 万辆(+73%)、英国 30.3 万辆(+63%)、法国 30.5 万辆(+74%)、意大利 13.8 万辆(+130%)、 西班牙 6.7 万辆(+167%)。从增速来看,目前欧洲市场渗透率比较低 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增长速度更高。
美国新能源车市场迎来高增长。2020 年美国月均新能源汽车销量 2-3 万辆,到 2021 年,美国月均销量达到 4-5 万辆。2021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60.8 万辆,同比增长 105%。美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 以 BEV 为主,占比 70%左右。
全球对比,国内规模和增速领先。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 352.1 万辆,全球市场预计 660 万辆,国内销量在全球占比超过一半。从渗 透率指标来看,2021 年欧洲的渗透率更高,欧洲五国的渗透率达到了 18%,美国市场的渗透率仅 4%。我们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 步发展,国内和欧洲市场将会稳步推进,美国市场有望迎来更快增速。
1.2 政策方面,欧洲和美国进一步发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和产业链取得的成绩,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密 切相关,包括早期的重大科技攻关、十城千辆工程等。从 2013 年开 始,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并根据 行业的发展节奏逐步进行补贴退坡。2019 年是补贴退坡压力最大,国 补减半,地补取消。受疫情影响,2020 年 3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 2 年到 2022 年。2020 年 4 月财政部、工信部 等四部委进一步发文,明确 2020-2022 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 上退坡 10%、20%、30%。2021 年 12 月,四部委发布通知明确 2022 年 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与补贴,已在预期内。
欧洲市场,Fit for 55 即将立法,并且部分国家补贴不退坡。 2021 年 7 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 Fit for 55 立法提案,目标 2030 年碳 排放相对 1990 年减少 55%。该法案将会进一步推动欧盟各国碳减排。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该方案在 2020 年 10 月由欧盟理事会提出,历时 一年多,有望在 2022 年正式落地。此外,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 面,德国 2022 年补贴不退坡,单车依然保持最高补贴 9 千欧元,另 外法国 2022H1,意大利和西班牙 2022 全年补贴均不退坡。
美国正在加大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力度,包括充电桩建设、汽车碳排 放和新能源车补贴等方面。2021 年 11 月,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 业法案》正式落地,将会加速建设充电桩。2021 年 12 月,美国环境 保护署(EPA)正式发布 2023-2026 年碳排放考核标准,目标 2026 年 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的碳排放值降到 100g/km。此外,拜登政府正 在大力推进的 3B 法案(Build Back Better)已经通过了众议院,将 当前新能源车单车最高补贴由 7500 美元提高到 12500 美元。
1.3 造车新势力表现十分优秀
2021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 93.6 万辆,同比增长 87%,四季度交付 30.9 万辆,创历史新高。从车型来看,Model 3 和 Model Y 已成为主力车 型,占 2021 年交付量的 97%。另外,从盈利结构来看,公司在 2021 年也发生了质变。公司的毛利率并没有受到单车售价的下降影响, 2021 年 Q3 的毛利率已经提高了 28%。同期,碳积分的收入 2.8 亿美 元,non-GAAP 归母净利润 20.9 亿美元,碳积分贡献占比仅 14%。(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4 传统车企加速转型
无论是在政策的驱动下,还是在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高歌猛进的压力 下,传统车企都在加速转型。 大众集团:2020 年 12 月更新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2025 年全球销 量中 BEV 占比达到 20%,相对 2021 年销量,实现隔年翻倍。并且大众 集团计划 2030 年 BEV 占比达到 50%,假设大众集团 2030 年全球汽车 销量 1 千万辆,则对应的 BEV 销量将达到 500 万辆。 丰田集团:不断提升 BEV 目标。2030 年的目标,已经由 2017 年 100 万辆提高到 350 万辆。丰田 2021 年 BEV 销量预计不到 1.5 万辆,假 设丰田 2030 年目标值能够达到,相当于增长 230 倍,年化复合增长 率高达 80%。
1.5 汽车电动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不断更新,动力电池技术的完善,充换电站的 建设,新能源汽车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我们以挪威市场为例,从 2011 年到 2021 年,十年的时间,挪威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由 1% 逐步提高到了 86%。
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660 万辆,2022 年有望超过 1 千万辆。 展望 2022 年,国内和欧洲市场继续推进,美国市场放量,2022 年全 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 1000 万辆,增速 54%。并且通过锂电产业 链调研反馈,2022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有望达到更高值。
2 锂电中游,供需格局改变与技术升级
2.1 动力电池:强者恒强,并且盈利有望反转
2021 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 154.5GWh,同比增长 142.8%。其中 12 月份装机量达到 26.2GWh,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02.4%。从市场份 额来看,宁德时代继续保持较大的市场优势,2021 年国内市场份额 52.1%。其他进入前十的锂电上市公司有: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 锂能、孚能科技和欣旺达等。
全球市场,2021 年宁德时代稳居全球第一。从 SNE 公布的数据来看, 2021 年 11 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33GWh,同比增长 81%,前 11 个月 累计装机量 250.8GWh,同比增长 112%。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大概率将接近 300GWh。前 11 个月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 79.8GWh,同 比增长 180%,市场份额 32%,稳居全球第一。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 产销量更高速度增长,2021 年国内锂电池企业整体增速要高于日韩电 池企业。
原材料供应格局好转,锂电池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2021 年,全球 新能源车增速超预期,叠加储能开始上量,直接导致多种锂电材料供 需失衡,包括锂(导致正极涨价)、电解液(六氟+溶剂),还有辅材 PVDF、铜箔等价格大幅上涨。这使得大部分电芯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下滑,还有个别企业毛利率已经转负。
我们认为 2022 年电芯制造环节的盈利情况将好转。一是虽然现在上 游资源的供给依然紧张,但新增产能也都在逐步释放中,其他多数材 料环节的供应紧张将有所缓解。二是锂电池是一个系统产品,技术门 槛较高,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电池企业研发投入远高于材料环节,电 池企业在行业中更能掌握话语权,将部分涨价成本转移到下游客户。
2.2 正极:铁锂加速扩产,锰铁锂逐步产业化,高镍三元突围
2021 年磷酸铁锂电池表现更优秀。受益于宁德 CTP 技术、比亚迪刀片 技术等,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超过三元。2021 年国 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54.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79.8GWh,占比51.7%。 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 118.5%,三元电池装机量 同比增速 84.7%。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1 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量达到 45.27 万 吨,同比增长 168.9%。市场格局方面,湖南裕能和德方纳米继续位居 行业第一梯队,加上常州锂源(前贝特瑞),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 50% 以上。2021 年,除了行业现有主流企业之外,还有三元正极企业、磷 化工、钛白粉化工,以及其他等多种新进入者加入磷酸铁锂正极扩建 大军。
磷酸铁锂技术升级,磷酸锰铁锂在 2022 年有望加速商业化。与磷酸 铁锂相比,磷酸锰铁锂最大的优点是将电压平台由 3.4V 提高到 4.1V, 可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15%左右。磷酸锰铁锂一方面可以取代部分磷 酸铁锂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与三元材料混用,降低成本。此外,在现 有的磷酸铁锂生产过程中引入锰源,就可以生产磷酸锰铁锂,无需对 产线进行重大更改。磷酸锰铁锂主要缺点是锰的加入容易引起结构混 排,并且导电性变差。目前德方纳米、江苏力泰等企业均在重点布局 磷酸锰铁锂方向。我们预计随着磷
三元正极方向,行业进一步向高镍化方向迭代。根据 SMM 统计,2021 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产量 39.3 万吨,同比增长 85%。从各个型号来看, 目前 523 依然占据主体,2021 年占比 46%。不过从增速来看,很明显 看到高镍方向 811 增速更高。2021 年 523 产量约 18 万吨,同比增长 约 52%;811 正极产量约 14 万吨,同比增长 178%。2021 三元正极材 料产量中,811 占比由 24%大幅提高到 36%。由于下游长续航里程车型 对于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并且海外市场高镍发展更迅速,我们预计 2022 年三元高镍方向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元正极市场格局方面,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领先。2021 年,容百科 技受益于高内三元的快速发展,出货量位居三元正极材料第一。全球 市场,由于 LG 化学正极以自供为主,2021 年 LG 化学正极出货量位居 全球第一,容百科技位居第二,当升科技位居第六。目前国内正极材 料企业中,在三元高镍方向比较有优势的企业,主要包括容百科技、 当升科技、天津巴莫等。高镍三元相对普通三元,技术门槛和行业壁 垒更高。我们预计随着三元正极进一步向高镍方向迭代,行业龙头的 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元前驱体方面,国内产业链占据更大的话语权。2021 年全球三元正 极出货量前五中,国内仅容百位居第二。与三元正极材料不同的是, 国内企业已经占领了全球三元前驱体大部分市场。2021 年全球三元前 驱体出货量 74.75 万吨,其中国内出货量 62.06 万吨,同比增长 82%, 占全球比例高达 83%。2021 年中伟股份、格林美、华友钴业和湖南邦 普前驱体出货量,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均位居全球前 四。其中,中伟股份 2021 年国内市场份额 26%,全球市场份额 21%, 位居全球龙头。
2.3 负极:行业稳定增长
负极出货量翻倍。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2021 年国内负极 材料出货量也是高速增长,并且行业格局相对稳定。2021 年负极出货 量预计为 73.8 万吨,同比增长 110%。市场份额方面,第一梯队贝特 瑞 2021H1 市场份额接近 20%,第二梯队紫宸、杉杉和凯金市场份额 12%~14%,第三梯队企业包括尚太、中科星城和翔丰华。 技术方面,国内以人造石墨为主,另外硅碳虽然前景很好,但是国内 在硅碳方面进展相对比较慢。我们认为负极材料行业将会整体随着新 能源车行业发展而稳步扩张。
2.4 隔膜:持续高景气度
湿法隔膜继续占据主体。目前隔膜主要包括两大技术路线:湿法隔膜 和干法隔膜。2021 年,国内隔膜产量 79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112.5%, 其中湿法隔膜产量 60.6 亿平方米,占比 76.7%,同比增长 132%;干 法隔膜产量 18.44 亿平方米,占比 23%,同比增长 67.7%。
湿法隔膜市占率远超干法,且增速更高。在湿法隔膜市场,恩捷股份 在国内市占率高达 50.3%,中材科技和星源材质位列二、三名。干法 隔膜市场,中兴新材、星源材质和惠强新材位列前三名。湿法隔膜是 高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建设周期较长的产品。并且生产设备依赖 进口,包括日本制钢所、德国布鲁克纳等。日本制钢所的设备在湿法 隔膜领域更领先,但其产能有限,无法匹配全球新能源汽车大发展对 隔膜需求的增量,是目前扩产中比较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我们预计 2022 年湿法隔膜仍然供不应求,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度。
2.5 电解液:原材料供应有望好转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解液主要由电解质(六氟磷酸锂)、溶剂和 添加剂组成。六氟磷酸锂价格从年初的 11 万元/吨上涨到年底的 56.5 万元/吨,大幅上涨 413.6%。溶剂 DMC 经历了 2021H1 价格平稳后, 2021H2 价格大幅上涨,并且再创新高。从最低 6 千元上涨到最高 1.5 万元,最大涨幅 150%。另外,电解液添加剂 2021 年也是大幅上涨。
2021 年电解液价格上升,出货量翻倍。电解液价格从 2021 年初的 4 万元/吨上涨到年底的 11 万元/吨,涨幅 175%。由于单吨电解液中六 氟磷酸锂添加比例一般为~12%,假设单吨六氟磷酸锂涨价 40 万元, 则对应单吨电解液成本增加~5 万元。再考虑溶剂、添加剂涨价,当 前电解液价格比较充分的反应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出货量方面,2021 年电解液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1 年国内电解液出货量 50 万吨, 同比增长 100%。
市场格局方面,龙头地位稳定。2021 年电解液市场,天赐、新宙邦、 江苏国泰出货量继续位居市场前列,行业 CR3 市场份额为 62%,保持 相对较高的集中度。随着主要原材料大幅扩产,我们预计 2021 年电 解液子行业中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水平将会回归到合理水平。
2.6 铜箔:供应紧张,PET 铜箔逐步落地
锂电铜箔出货量翻倍增长。铜箔分为锂电铜箔和电子铜箔,分别应用 锂电池和 PCB 等行业。锂电铜箔是锂电池的重要辅材。根据高工锂电 统计,2021 年上半年中国锂电铜箔出货量 11.5 万吨,预计全年出货 量 23 万吨,同比增长 140%。
新技术方面,PET 铜箔 2022 年有望开始产业化。从近几年铜箔的发展 趋势来看,已经从均匀化、极薄化,向集流体新形态演变。现有铜箔 厚度已经降低到了 4.5 微米,进一步降低的技术难度较大。PET 铜箔 正是一种新型集流体,PET 铜箔厚度为 6 微米,其中基材 PET 膜(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 4 微米,双面镀铜层厚度约各为 1 微米。 PET 铜箔主要生产工艺为真空磁控溅射和酸性离子置换,其中真空磁 控溅射环节,是以氩离子轰击 Cu 合金靶材,在 PET 膜表面沉积 5-20nm 厚度的铜膜,这使得 PET 铜箔使用铜金属量更少,长期来看 PET 铜箔 在成本上可能会有优势,不过短期内现有铜箔工艺还是会占据绝对主 体。
3 小结
汽车电动化已经是大势所趋。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660 万 辆,展望 2022 年,国内和欧洲市场继续推进,美国市场放量,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 1000 万辆,行业增速超过 50%。
第二篇:新能源电力以量取胜,新技术之争暂平息
1 政策指引,市场化发展
1.1 “双碳”目标明确,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3060”碳目标是中国第一次在全球正式场合提出的碳中和计 划时间表,也成为我国能源革命设定的总体时间表(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我国提出的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超出了《巴黎协 定》“2℃温控目标”下全球 2065--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 一年多以来,围绕“双碳”目标,中央政策非常清晰,给予光伏风电 产业的政策倾斜也呈逐步递进,实现了层层加码的大好政策局面。
通过对政策的梳理,我们发现光伏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 量,政策对其的支持力度不容小觑,并且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大型 地面式光伏,屋顶分布式及户用光伏,光伏+农业、光伏+建筑等各个 领域。可以说“1+N”的政策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推动光伏产 业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已成为国家力量,而这种国家力量可以足够决定 光伏行业的长期高景气。
1.2 全球新能源在电力结构占比持续提高
在新能源领域,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截止到目前,已经有 52 个 国家和欧盟采取了净零排放目标,占全球 GDP 的三分之二,其中 16 个国家已经将零碳目标纳入了法律,5 个国家已经提出立法,其余国 家已经在政策文件中予以明确。美国在 2021 年重返了巴黎协定,欧 盟在 2030 年气候目标计划中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 40%提升到 55%。 从欧洲的电力结构可以清晰的看到,早在 2019 年欧洲可再生能源电 力占比 35%就已经超过煤电,风电和光伏占比 18%,未来比例仍将快 速增加。(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十三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节能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 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连出台指导性的支持政策。根据 2016 年 12 月印 发的《“十三五”能源规划》,2020 年能源消费结构目标为:将非化 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5%以上;2017 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 (2016-2030)》进一步明确了能源革命的三个阶段性战略目标:2020 年 15%、2030 年 20%、2050 年 50%。实际上,在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 能源高速增长下,2019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5.3%,现实增速 超计划目标预期发展,已提前一年完成 15%的目标。最新的《规划》 中,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升至 25%。
1.3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深度变化,将迎来电力系统的深度变革
从发电端看,截止到 2021 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的保有量均超过 300GW,过去多年保有量持续增加。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底,光伏和 风电的发电量分别达到了 3432 亿千瓦时和 6191 亿千瓦时,占整个社 会用电量的 12.84%。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多年,国内新能源装机 量还将持续增加,这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和调度产生深刻影响。从消费 端看,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将明显 增加。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能源电力在发电端和消费端的增加,我国 电力系统将更多面临“碎片化管理、错峰调配、智能化调度”等特征, 包括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在内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加速。
1.4 风光互补,协同发展
在未来全球电力系统全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大趋势下,不可 否认光伏和风电将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灵活部署、运维难度等方 面,光伏较之风电有优势,在近十年来的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方面, 光伏也更为明显;同时,在利用小时数、占地面积、沿海发达地区近 海安装等方面,风电优势显著,而在出力与负荷曲线匹配方面,两者 有着显著的互补性。因此,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竞争关系,而是 在能源转型的推动下,都将成为全球主力电源。
2 光伏:大年特征明显,瓶颈环节决定装机量
2.1 2021 年,受制于上游供给和涨价,需求递延
2021 年,光伏产业链呈现了价格普涨的局面,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由 于 2020 年中国控制疫情得力,世界订单涌向中国,需求旺盛导致大 宗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明显。二是由于美国实施了低利率的金融 政策和全球运费成本的提高,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三是硅料的产能产量缺口和 IGBT 芯片被汽车市场挤占,导致了供需失衡。四 是由于能耗双控政策造成了部分地区的光伏企业减产 20%-50%。五是 由于部分中间商囤积居奇所致。
2020 年开始,光伏走向平价时代,装机量由市场来决定,对于装机需 求的预测也变得困难。回顾 2021 年,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链各环节在 价格上的博弈程度加强,上游企业涨价获取超额利润,中游企业把成 本压力一层层往下游传导,电站企业的 IRR 也从原来的 8%下降到 6%。 纵观整个主链条,除了硅料之外,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都处于 过剩的状态,下游旺盛的需求受瓶颈环节影响。 虽然 2021 年产业链价格飞涨,但是由于海外对于收益率的容忍度高 并且和其他能源相比更具性价比,装机依然向好。美国市场 1-9 月份 的新增装机达到 20GW,同比增长了 41%,印度 1-10 月份新增装机 10.2GW,同比增长 294%,其他欧洲国家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都实 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2.2 瓶颈环节产能逐步释放,市场可期
2022 年,硅料环节的产能依然小于其他环节,装机量依然由硅料环节 的有效产量决定。根据各公司公布的扩产计划,到 2022 年底全球多 晶硅产能将达到 120 万吨左右,全年有效产量将达 85 万吨,可支撑 约 260GW 左右的新增装机。
在集中式电站方面,根据智汇光伏的统计,各省在 2021 年陆续下发 了 137GW 的保障性规模和 37.2GW 的市场化规模,其中光伏项目分别 为 82.1GW 和 28.5GW,预计在 2022 年可以实现 25-30GW 的新增规模。 此外在第一批大基地的 97.05GW 的规模中,要求 2022 年的并网为 45.71GW,其中预期可以给光伏带来 14-16GW 的增量。在分布式电站 方面,户用的开发潜力巨大,理论潜力在 1000GW,随着户用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整县推进的大力倡导,预期 2022 年户用的规模将维持高装 机,实现 30-35GW。工商业规模由于电价的上浮,预期收益变好,也 将实现 10-15GW 的新增装机。综上预计 2022 年国内新增装机将达到 80-90GW。装机量同比增速将达到 35%-50%。另外,根据 CPIA 的预测,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 150-170GW, 2022 年将达到 180-225GW,依然保持 20%-30%的行业增速。
2.3 硅料——新增产能落地缓解短缺局面,盈利水平依然高位
新增产能顺利投放。2021 年,由于硅料的产能紧缺,导致行业出现拥 硅为王的局面,硅料的价格也从年初的 80 元/千克左右涨到了 270 元 /千克左右,使得硅料环节分切了大部分利润。截止 2021 年底,通威 保山 5 万吨和乐山 5 万吨,协鑫 2 万吨、大全 3.5 万吨四个硅料项目 顺利投产,预计 2022 年随着硅料新产能的释放,供给紧缺的情况将 得到一定的缓解,近期硅料的价格也从高位有一定的回落。但是,由 于硅料的产能依然是最少的,其在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优势依然存 在。此外考虑到下游电站 IRR 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旺盛的现状,硅 料的预期价格将落在 150-170 元/千克,对应组件价格约 1.7-1.8 元 /W,此时国内的项目可大面积启动。
盈利水平仍将保持高位。2021 年,硅料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环 比提升明显。以大全为例,第三季度的淡季毛利高达 74.84%,净利率 高达 60.96%,毛利率远远高于 30%左右的历史平均水平。以 2022 年 的硅料价格中枢 150-170 元/千克测算,硅料企业的毛利仍然可以保 持在 62%-66%的水平,依然可以享受行业的超额利润。
颗粒硅的投产和应用为硅料技术添砖加瓦。以保利协鑫为首的颗粒硅 技术在 2021 年少量投产并使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单位投资强度、 占地面积、动力电消耗、人力成本、氢消耗、水消耗等。综合生产成 本较棒状硅相比下降约 30%。 2021 年底,保利协鑫的颗粒硅产能已 经达到了 3 万吨,按照公司的规划,2022 年底将把颗粒硅产能扩张到 15.4 万吨,届时颗粒硅下游的应用占比将有明显的提升。
2.4 硅片——竞争加剧,大尺寸和薄片化速度加快
名义产能扩张激进,竞争加剧。一直以来,硅片环节格局相对稳定, 呈现隆基和中环两大硅片龙头的寡头垄断格局,因此也一直享有行业 的超额收益,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2021 年,丰厚的超额收益吸引 了众多新玩家的介入,根据各公司的规划,主要厂商的扩产产能将达 到 443GW,该环节的竞争趋于加剧,随着 2022 年新扩产能的达产,硅 片企业对上下游的话语权有所减弱,盈利水平预计有所下降。
大尺寸和薄片化趋势有望加快。硅片环节由于面临硅料相对紧缺和竞 争加剧的双重局面,降本需求将格外迫切。从 2021 年的国内组件招 标情况来看,500W 以上组件招标占比超 8 成,大尺寸组件占据明显优 势,深受市场认可。按照 CPIA 的预测,2022 年大尺寸的产能占比为 50%-60%,大约为 225GW-270GW,基本可以满足终端需求,加速小尺寸 产能的淘汰。硅片厚度方面,隆基股份公示的主流硅片厚度已经降到 了 165 微米,而中环股份已经开始公示 150 微米厚度的硅片。硅片的 大尺寸和薄片化都将有利于降低硅片的单瓦成本,预计该趋势会在 2022 年进一步加快。
2.5 电池——盈利水平有望修复,N 型技术飞速发展
受益于硅片环节竞争加剧,盈利水平有望修复。2021 年二季度以来, 由于上游环节价格的上涨,电池企业承受了较大的成本压力,盈利水 平达到历史低位,净利率呈现负值。2022 年,由于硅片环节竞争加剧 和硅料环节供给释放,电池环节的盈利水平有望修复。
N型电池大势所趋,相关设备厂商有望受益。虽然目前主流的电池技 术还是 perc,但是目前该技术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 23.5%的极限水 平,非硅成本也降到了 0.2 元以下,产线设备投资也降到了 2 亿元/GW, 未来下降空间有限。而 N 型电池在转换效率和产线设备投资上都具备 很大的空间。2022 年 N 型电池的转换效率有望突破 25%,单 GW 的设 备投资也有望下降到 3 亿以下。从各企业公布的扩产数据来看,Topcon 技术由于投资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利用现有 PERC 产线升级改造,最大化利用现有产能,成为现有电池厂的首选。HJT 异质结是全新生产 工艺,具备弯道超车机会,因此大多数新玩家都选择了该技术路线。 我们认为 2022 年 Topcon 的扩张规模上要高于 HJT,但在增速方面两 者呈现齐头并进的局面,相关设备厂商也会相应受益。
2.6 组件——品牌渠道造成高壁垒,期货属性超额收益可期
格局稳定,行业壁垒短期无法打破。组件环节的行业壁垒不在于技术 层面,而在于品牌和渠道,而品牌和渠道都需要长时间的经营和积累, 这就决定了该环节的格局相对更稳定。从近 5 年的组件出货排名来看, 靠前的厂商为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等,这些厂商在市场 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组件厂商面对的客户不仅有 to B 也有 to C, 下游客户的构成和种类是分散的,因此从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上占据一 定的优势地位。
期货属性有望给组件环节带来超额收益。组件的订单签订到实际交付 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在 2021 年上半年,由于硅料硅片价格的上涨, 而需要交付的订单是 2020 年末签订的低价订单,致使组件企业成本 上升,盈利能力下降明显,这是由于组件环节期货属性决定。2022 年, 我们认为情况会相反,2021 年末签订的相对高价订单将在成本较低的 时刻交付,那么组件环节将会有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
2.7 逆变器——盈利能力有保证,储能助力打开市场空间
行业需求旺盛,IGBT 紧缺情况或将继续。逆变器环节的特点是相对独 立于主产业链,并且没有很强的产能限制,因此逆变器的出货主要受 终端需求、装机结构以及关键零部件的供给影响。逆变器环节的寿命 大约是组件的一半,还具有一定的置换需求,叠加 2022 年本身是装 机大年,市场对于逆变器的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由于光伏分布 式的占比提升以及新能源车对于芯片的需求抢占市场,再加上国产产 品的替代预计在下半年才得以实现,IGBT 紧缺的情况或将继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盈利能力强,市占率提升可期。逆变器行业属于轻资产,目前的设备 投资成本仅为 6.0 万元/MW,并且在技术上非常稳定,逆变器企业的 毛利水平一直保持较高的位置,在 25%-40%的区间内。根据全伍德麦 肯兹统计显示,中国企业的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所提升,2020 年, 阳光电源和华为的市占率达到 42%,比 2019 年提升了 5%。排名前十 的五家中国企业的市占率达到 55%,比 2019 年提升了 5%。2021 年 1-10 月国内逆变器出口总台数 3428 万台,同比提升了 44%,国内逆变器出 口总金额 40.1 亿元,同比增加了 52.5%。我们预计 2022 年中国企业 的市占率提升依然可以期待。
组件级控制逆变器受益于政策将加速发展。2021 年 11 月,能源局发 布了《关于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 中提到光伏组件应具有安全关断保护功能,保证逆变器关机,交流断 电后,系统子阵外直流电压低于安全电压。为了满足安全性目前可以 有三种解决方案,包括逆变器+关断器(成本最低),逆变器+优化器 (成本适中),以及微逆(成本较高),相关公司或将受益。
储能助力打开市场空间。新能源发电离不开储能,储能逆变器应运而 生,光伏+储能是未来的标配。逆变器的行业空间由于储能的助力而 进一步打开,逆变器企业也能匹配更高的估值中枢。
2.8 光伏玻璃——龙头优势明显价稳量升,产能扩张或有预期差
扩产大年,名义产能供给过剩。 2021-2022 年,光伏玻璃企业扩产积 极,福莱特和信义光能两家龙头企业在 2021 年的新增产能有 0.98 万 吨,2022 年的新增产能有日熔量 1.52 万吨。此外,二线企业和新进 入者也大举扩产,整个行业 2021 年和 2022 年的新增产能分别为 1.37 万吨和 2.76 万吨。到 2022 年底,光伏玻璃产能将达到 7.3 万吨,考 虑到爬坡达产节奏,可供应有效产量为 5.5 万吨左右,可以满足 350-360GW 的组件需求,供给宽松明显。
龙头成本优势明显。虽然光伏玻璃环节扩产激进,但是可以明显看到 龙头的扩产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其主要差异在于窑炉规模,材料成 本,工艺技术等方面,综合来看龙头的毛利水平高于二三线企业 15-25%左右。
盈利已经回归合理水平,价格将维稳为主。由于 2022 年光伏玻璃的 产能充足,因此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成本。2021 年二季度,光伏 玻璃价格几乎腰斩,截至到 2022 年初,3.2 毫米厚度的价格跌到了 25 元,2.0 毫米厚度的价格跌到了 19.2 元,测算之后发现目前的价 格对于一线企业来说利润尚可,但是对于二三线企业来说利润空间有 限,甚至某些产品是亏损状态,因此玻璃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幅度有限。 我们判断 2022 年光伏玻璃的价格在原材料成本回落的趋势下,将分 别维持在 25 和 20 元附近波动。
2.9 胶膜——粒子供给边际改善,龙头地位稳固
胶膜产能充足,EVA 粒子供给边际改善。2021 年,中国胶膜企业扩张 脚步加快,根据各公司的扩产规划,2021 年底产能达到 28.5 亿平米, 2022 年底产能将达到 35.2 亿平,分别对应 237GW 和 292GW 的组件供 应,产能整体充足。2021 年 EVA 粒子供给偏紧,2022 年上半年随着 新增产能的释放,整体供应紧缺情况边际改善。
胶膜龙头地位稳固,二线企业盈利弹性加大。胶膜行业格局稳定,福 斯特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市占率 50%以上。2021 年,由于粒子短缺, 价格上涨,供应不足,导致胶膜企业利润下滑。龙头企业凭借供应链 保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价格折扣优势,与二线企业有一定的分化。 2022 年,随着粒子供给面的边际改善,二线企业的盈利有望修复,量 利起升,表现为高业绩弹性。龙头企业也将受益于需求增加,进一步 巩固龙头地位。
2.10 支架——盈利修复,跟踪支架占比或将提升
原材料价格下行,盈利水平修复。2021 年由于大宗商品涨价幅度过大, 钢、铝、锌等材料在支架成本构成中占比较大,对成本影响较大,侵 蚀了支架企业的利润。目前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回落,企业的盈利水 平有所修复。预计 2022 年随着钢价恢复到合理水平,盈利企稳回升 概率大。
组件价格下行刺激地面电站装机,跟踪支架市占率有望提升。2021 年由于组件价格高涨,地面电站收益率降低导致装机延后,跟踪支架 需求量受阻,跟踪支架企业量利双杀。2022 年,我们预计随着组件价 格回归到 1.7-1.8 元附近,大基地建设启动积极性高涨,地面式电站 的装机占比提升会刺激跟踪支架的需求,市占率有望提升,相关公司 相应受益。
2.11 小结
产业链大规模扩产,设备公司优先受益。2021 年为了满足光伏平价之 后的旺盛需求,各个环节扩产激进,产生大量的设备需求。设备环节 作为先行指标,受益明显涨幅居前。
需求旺盛叠加结构变化,逆变器环节表现不俗。2021 年,主产业链硅 料价格高涨,挤压下游利润,逆变器相对独立于主产业链,不受硅料 价格影响。此外,由于国内的光伏需求集中在户用和分布式,海外的 户用需求也非常旺盛。而户用式单价要高于地面式,市场在等待价格 见顶的时候预判国内需求将环比回升,量利齐升逻辑通顺,表现不俗。
盈利反转,走出困境。2021 年,由于产业链上涨导致组件在 2020 年 底签订的低价订单在交付时面临损失,组件企业在一季度的利润下 滑。优秀的组件企业面对困境积极反应,从二季度开始就有明显的盈 利反转或者改善,走出困境,股价也随之上涨。
守正出奇,开辟第二增长主业。2021 年有一些公司在利用自己主业的 优势的基础上,开启了第二增长主业或者创造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提升市场认可度和估值。
3 风电:多因素提振,海风可期
3.1 2021 回顾:大型化推动降本,招标超预期
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16.43GW,同比增长26%。 前三季度风电招标 41.9GW,同比+115%,预计全年招标达 60GW。陆上 抢装结束后,风电强劲的生命力得到佐证。 在原材料成本上升叠加招标价格下行背景下,风机龙头保持业绩稳 健,毛利率稳中有升,大型化趋势下,风机单位功率的重量减小给零 部件采购成本带来节约且供应链国产化持续推动降本。
大型化、轻量化、平台化为风机带来单位零部件用量下降。以明阳 MySE6.0MW 产品线三款机型为例,在额定功率提升 17.3%、50.9%情况 下,对应主要零部件重量和尺寸提升幅度较小,而叶片在尺寸增加 12.9%情况下重量减轻 8.5%(采用轻量化纯玻纤叶片和碳玻混编叶片 双方案设计)。我们认为,随着碳纤维技术的成熟应用及成本下降, 将进一步带动风机综合成本的下降。
成本压力下,半直驱风机优势彰显。去年以来大宗金属材料涨价未停 止,发电机成本占比高的直驱风机压力显著。今年以来,金风科技和 上海电气均发布了陆上和海上的半直驱(中速永磁)系列产品,行业 半直驱技术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平价时代,风机价格下行当理性看待,有利于促进开发商更大规模开 发,提升风电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竞争力。当前横向对比,以 6 月份云 南文山“8+3”风光项目为例,光伏项目综合成本高达 3.77 元/W,折算 度电投资 2.9 元/KWh,比当地风电度电投资高出近 3 毛。在未来全球 电力系统全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大趋势下,风电与光伏各有 优劣,尤其在出力与负荷曲线匹配方面,两者有着显著的互补性。
3.2 三大需求提振:大型风光基地+风电下乡+老旧风机改造
需求提振 1:建设大型风光基地。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 体系陆续发布,推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 9 月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 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 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在沙漠、 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2021 年 10 月, 第一期装机容量约 1 亿千瓦的项目已有序开工;12 月初,能源局再次 发件要求各省在 12 月 15 日提前上报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的名单,有 望推动风电装机建设加速。我们认为,大基地建设规划将成为“十四 五”风电新增装机的重要源头,打开陆上风电成长空间。
需求提振 2:老旧机组改造。能源局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 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鼓励风电场进行“以大代小”增容或等容改 造,明确补贴电量部分电价不变。在近年风电技术进步明显的背景下, 有望明显提升风电企业改造意愿,据《我国风电机组退役改造置换的需 求分析和政策建议》测算,国内十四五期间潜在改造风机规模约 20GW。
需求提振 3:分散式风电获政策支持。能源局 2021 年 2 月发布《关于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 确提出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相结合,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据风能协会测算,全国 69 万个行政 村,假如其中有 10 万个村庄可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等零散土地上 找出 200 平方米用于安装 2 台 5MW 风电机组,全国可实现 1000GW 风 电装机。在 10 月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118 个城市与 600 多家风电企 业共同发起风电伙伴行动·零碳城市富美乡村计划,提出“十四五” 期间在全国 100 个县 5000 个村安装 1 万台风机,总装机规模 50GW。
3.3 海风加速降本,“十四五”规划超预期
十四五地方海风规划超预期。11 月初,福建漳州 50GW 海上风电大基 地规划出台,11 月 15 日,江苏盐城提出“十四五”期间规划 9.02GW 近海和 24GW 深远海风电容量,计划新增并网 8GW。我国海风空间巨大, 近海海域(20 公里以内)区域 15.7 万平方公里,考虑 20%可开发,风 能密度 400 瓦/平方米,对应潜在装机 1256GW,加上中远海可开发面积 3000GW 以上。目前各地积极性高涨,预计各地规划都会陆续出台。 随着海风规模化开发、大兆瓦机型的应用和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输 电等技术进步,未来还有较大的降本空间。考虑到海上风电靠近负荷 集中区以及产业链加速降本,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有望迎来超预期增 长。
广东海风地补正式出台,力度超预期。6 月发布《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 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 2025 年底海风达到 18GW(相较于征求意见稿增加 3GW),在关键的省级补贴方面,将原先 补贴范围限定在 2022-2023 年两个年度增加到 2022-2024 三个年度。 广东作为目前“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最多的省份,其能够率先明确 省补,为整个中国海上风电注入强心针,也为其余省份出台海上风电 省补方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3.4 风电装机量将呈现正增长
长期以来,风电装机受政策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此前市场一度悲观预期抢装后新增装机将进入断崖下滑阶段(十四五风电年均装机 40GW 左右);而当前在双碳背景下,这两年陆上风电平价,海上风电 还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空间,预计十四五年均装机将大幅提升到 55-70GW,未来几年风电装机量将正增长。我们预计 2022 年国内风电 装机量有望达到 55GW;此外,由于海风靠近负荷集中区以及产业链加 速降本,部分项目已具备平价初步可行性,有望支撑 2022 年装机需 求保持稳定。
3.5 小结
在风机大型化+供应链国产化下,风机降本超预期,叠加 未来装机需求的大幅提振(风光大基地+风电下乡+旧风机改造),风 电的投资逻辑已从周期属性向成长属性改变。
4 储能:大市场,长周期,大机会
4.1 抽水蓄能绝对值大,电化学储能增速高
无惧疫情影响,电化学储能延续高增。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投运 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191.1GW,同比增长 3.4%。其中,抽水蓄能的 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 172.5GW,同比增长 0.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 装机约为 14.2GW,累计规模均首次突破 10GW 大关。2011-2020 年, 电化学储能复合增长率超 50%,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
4.2 国家政策支持,储能市场从小到大
储能将是能源领域下一个重点支持的方向,首次明确 30GW 以上装机 规模。储能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的篇幅和重要性显著提高,自 2017 年 10 月我国首部储能行业独立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 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相关扶持政策、实施细则陆续出台, 包括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补偿政策、纳入补偿范围的先进储能技术标 准、储能价格政策等。
2020 年 11 月, 国家能源局公示首批科技创新 (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分别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侧、用户侧、电网侧、 配合常规火电参与辅助服务等 4 个主要应用领域,储能市场的商业模 式正逐渐成型;2021 年 7 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 意见》,对 2025 及 2030 年储能产业同时提出定量及定性的目标:2025 年实现从商业化向规模化转变,装机规模达 30GW(约 60GWh);2030 年 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为产业高速健康发展给出了明确的阶段性指 引,提出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1)建立电网侧容量电价机制以及研 究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成本计入输配电价;2)完善峰谷电价,为用 户侧打开空间;3)对发电侧储能给予并网、保障利用小时和辅助服务 补偿等方面的倾斜。
4.3 扩大峰谷价差,提高储能项目收益率
2021 年 7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 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 谷差率超过 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 4:1;其他地方 原则上不低于 3:1。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 于 20%。 以 1MWh 锂电储能项目进行测算,假设投资成本 1.5 元/Wh,每天充放 两次,项目年限 10 年,锂电池年衰减比例 3%,循环次数 6600 次。峰 谷电价比例由 3:1 扩大到 4:1,项目内部收益率可以由 3.8%提高到 7.9%。
4.4 辅助服务市场有望加速
2021 年 12 月,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和《电力 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时隔 15 年,两个文件针对电力辅助服务的提供 主体、交易品种以及补偿与分摊机制都做了补充深化,新版两个细则 以辅助服务市场为发力点推动源网荷储共同转型,持续发挥电力辅助 服务市场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作用,有望开启我国电力辅助服务 市场顶层设计的新架构,此前因盈利模式不清晰、成本传导不畅等问 题将逐步得到改善,将对储能行业发展形成实质性利好。
4.5 储能市场理论规模巨大
综合来看,随着风光发电占比提升,不稳定能源增加,储能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全球储能市场展望,2020 年全球用电量约 26.8 万亿度电, 平均每天用电量 734 亿度电。假设全球每天有 20%用电量需要配套储 能,则储能规模达 1.5 万 GWh。并且随着全球用电量上升,储能的市 场空间会进一步打开。通过对全球各个细分领域的储能市场规模测 算,我们预计 2021~2025 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有望达 到 50%。
5 电力设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
5.1 “十四五”电网投资增速可观
2021 年 11 月,南网印发《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 四五”期间南网将规划投资约 6700 亿,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 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2021 年 9 月, 在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董事长表示“十四五”期间国 网计划投入 3500 亿美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在 2022 年初召开的年 度工作会议上,国网再次表示今年电网投资将达 5012 亿元,这是国 网年度电网投资计划首次突破 5000 亿元,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 发布 2021 年 1-11 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电网工程完成投 资 4102 亿元,同比增长 4.1%,电网投资整体呈现复苏态势。根据两 网以上目标,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投资预计达 3 万亿,高于 “十三五”全国电网总投资 2.57 万亿、“十二五”的 2 万亿。因此, “十四五”期间电网总投资较“十三五”期间增速达到两位数较为 确定,电力设备板块投资机会值得关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2 特高压投资提速
基建补短板,拉动内需稳增长,电网投资覆盖产业链长、见效快,成 为逆周期投资、拉动增长的重要选项,纵观特高压历年开工情况,逆 周期属性较明显。此外,用电需求频超预期,尤其是中东部多地出现 电力缺口,倒逼电网网架结构建设加速,超出规划预期。电力资源供 需不匹配。清洁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强烈。因此,电网逆周期投资属性、 适度超前建设属性显现。
2022 年有望大规模启动新一轮特高压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 加强网架建设尤其是特高压建设,可有效解决中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 并网、跨省跨区大范围调配的难题。
5.3 智能电网将成电网建设重心
配电网、电网数字化建设成为“十四五”重点内容。根据南网规划, “十四五”期间配电网的规划投资达到 3200 亿元,占到总投资近半, 将持续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服务国家新型城镇 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 7 月,国网发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 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 特征,实施路径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中明确加大配电网建设投入, “十四五”配电网建设投资超过1.2万亿元,占电网建设总投资的60% 以上。两网总计配电网投资将超 1.5 万亿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 大背景下,配电网正成为电网建设的重心。
配电网是能源生产、转换、消费的关键环节,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支 撑平台、多元海量信息数据平台、多方市场主体的交易平台。随着分 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大量接入配电网,负荷从单一用电向发 用电一体化方向转变。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求负荷侧提供柔性调节能 力,以实现“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整县光伏推进过程中, 农配网容量接入要求带来挑战,需增强农配网的配电容量和线路容 量。配电网建设全面推进以故障自愈为方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有效 实现配网状态监测、故障快速定位、故障自动隔离以及不停电作业、 零感知作业等,在配电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方面不断延展。
5.4 小结
“十四五”电网投资有望恢复双位数增长,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 下,特高压成为电网转型的重要支撑,是电网重点投资方向;此外, 电网数字化转型有序开展,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将带来相关设备尤其是 二次设备的确定性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
零碳咨询罗生:13802768887 商务合作詹小姐:1380276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