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资讯网
当前位置:
因地施策 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渐明
来源: | 作者:小希 | 发布时间: 2022-02-08 | 118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浙江省日前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2025年和2030年,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已有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十余省市提出在今年内出台碳排放达峰行动相关方案。从各地已披露的碳达峰方案设计思路来看,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仍是重头戏。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

 

  国家发改委日前召开部分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座谈会,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要求,各地夯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尽快摸清本地区碳排放家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参照国家“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省级层面,上海、福建、海南、青海等地已提出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还有省份提出部分区域率先“撞线”,例如四川表示,成都、广元等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碳达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

 

  伴随时间表的明确,碳达峰“地方版”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加速出炉。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上海正在抓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将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五方面发力。宁夏启动《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开展了全区碳排放峰值研究。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透露,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订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就统筹推进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浙江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具体部署。与此同时,天津、河北、山西、西藏等十余省市碳排放达峰行动相关方案也在酝酿中。

 

  “目前武汉、深圳、昆明等典型城市在2020年已经实现碳达峰,但仅是少量城市碳排放进入了平台期,仍有大量城市碳排放还处于未达峰阶段。”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条件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推手,像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以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的西南部分地区,有条件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从各地碳达峰方案设计思路来看,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仍是重头戏。山东、宁夏、广西、陕西、辽宁、内蒙古等多地加大“两高”项目排查力度,建立相关项目清单和台账。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在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全面节能调查和诊断后,其拟制了“十四五”期间节能降耗行动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节约能源消耗700万吨标准煤以上、煤炭消费1000万吨以上。

 

  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强调,推动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山东省提出,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未审批的一律停止审批,已经开工建设的立即责令停工,已经建成投产的立即责令停产。

 

  “‘两高’行业作为能耗与污染排放大户,加大对其源头管控力度,既可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又可以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

 

  董战峰指出,能源大省要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应淘汰“两高”产业的落后产能并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改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份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达峰时间、峰值上也各有不同。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应因地制宜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还有很多潜力。东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核电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宁夏、新疆,有很多太阳能、风电资源,因此,通过在这些地方集中发展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海上风力发电可以很好地解决电力问题。

 

  在政策层面,董战峰建议,对于碳达峰压力较大地区,可通过综合实施包含行政、经济、社会等多类型政策手段,促进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来源:经济参考报)


碳金融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