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资讯网
当前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桂政办发〔2022〕26号)
来源: | 作者:小希 | 发布时间: 951天前 | 3862 次浏览 | 分享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物流业连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打通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创造价值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加快广西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引领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规范市场秩序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四个新”总要求,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促进广西物流业加快发展,结合广西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物流业发展中,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区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物流资源集聚能力和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升,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物流业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5.27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2637.4亿元,年均增长7.4%。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3279.3亿元,与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8.7亿吨,较2015年增长25.2%。全区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69亿吨,较2015年增长48.9%,其中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96亿吨和505万标准箱。

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20年,全区5A级物流企业5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83家。涌现出一批本土优秀物流企业,吸引了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在广西落户。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数量2.04万个,较2015年增长139.6%,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物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南宁陆港型、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7个城市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防城港东湾物流园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共有自治区示范物流园区14个。全区拥有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2个、保税仓28个,保税物流发展迅速。物流园区类型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集聚程度明显提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截至2020年底,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206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792公里,铁路路网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全区公路里程13.16万公里,“十三五”期间新增1.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803公里。全区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到4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638万标箱,其中北部湾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77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425万标箱,北部湾港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98个,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新建成桂林机场T2航站楼、梧州机场、玉林机场,新建成2个A1类通用机场。

表1 “十三五”时期广西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

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0年比2015年

增长(%)或增加(个)

公路里程(万公里)

11.8

13.16

11.5

#高速公路里程(万公里)

0.43

0.68

58.1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

5086

5206

2.4

#高速铁路营运里程(公里)

1704

1792

5.2

北部湾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亿吨)

2.3

2.77

20.4

内河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亿吨)

1.0

1.22

22.0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个)

79

98

19

内河千吨级以上泊位(个)

143

164

21

运输机场(个)

7

8

1

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海铁联运班列从2017年的178列增加到2020年的4607列,国内冷链货运班列和“点对点”铁路冷链运输稳定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聚效应显著。高速公路直通4个边境口岸,南宁至越南河内等跨境公路直达运输线路常态化运行。北部湾港已开通外贸航线28条,集装箱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物流平均成本降低20%—30%。国际航空货运加快发展,货运航线网络初步形成。

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广西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行·好运网)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北部湾港无纸化(智慧湾)项目建成,北部湾港统一客户服务门户网站(北港网)投入使用,有效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电子商务等专业化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物流行业信息交换和共享。

物流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及班轮运营、物流和通关费用、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多式联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密集出台,降本增效效果显著。社会物流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创新实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集中申报”、“直通式”通关监管,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13+1”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成功建立,为广西通道物流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十三五”期间,全区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是物流枢纽节点要素集聚与整合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港口优势发挥不充分,公路集疏运比例过高,多式联运仍未实现无缝对接。二是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不足,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三是互联共享效率不高,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四是物流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单位货物周转量的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体制机制支撑不足,物流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有序,信用体系建设滞后,行业管理亟待形成合力。六是物流人才支撑不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形势。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消费升级,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全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广西物流业发展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

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广西物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东盟国家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使广西在中国—东盟国际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为广西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强化以东盟为重点方向的国际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增强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打造西南中南等广阔内陆腹地开放发展战略支点,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提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枢纽地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连接能力。

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广西物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叠加交汇,为广西物流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广西作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要加快构建通道化跨区域物流服务网络,拓展物流服务范围,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协同,全面提升广西物流业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能力。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广西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第5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新基建与现代物流业加快融合,促进广西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广西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的联结点,要发挥通道优势,强化与国家骨干物流通道衔接,补齐物流枢纽、园区及配套设施短板,探索建立符合区情的物流业跨业融合发展模式,引进培育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物流市场主体,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成本合理的物流运行网络,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内需潜力释放为广西物流业发展赋予新使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国内市场将进入新一轮消费升级扩容周期。广西应抓住消费升级机遇,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城乡消费物流体系,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网络配送体系,提高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农村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物流强区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推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提升现代物流治理能力,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国际和区域供应链物流组织能力,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引领。深入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

陆海联动,系统推进。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对接国内国际物流网络高效联动。系统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统筹物流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冷链协同布局,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为推动现代物流各环节有机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创造良好条件。着力推动冷链物流系统优化与集成创新。深化现代物流业与制造、贸易、农业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和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绿色低碳,安全稳定。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发展全链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集聚高效、区域协同、创新融合、智能绿色、安全可控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枢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的物流装备、技术广泛应用,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符合广西区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和服务品牌,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基本建成,北部湾港的国际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设施更加完善,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更加顺畅。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示范作用显著增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条件更加成熟。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有序、联动合作的边境口岸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差异化发展。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逐步健全。

——现代物流服务效率和品质大幅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新的突破。公路、铁路货运量显著提升,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超过20%。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再上新台阶,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航空物流规模取得突破性增长。中国至东盟跨境直通班列基本覆盖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主要区域的物流节点。统筹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改善。

——物流市场主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数量显著增长。整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网络,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物流数字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企业。

——国际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构建形成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体系,口岸物流及配套设施功能明显提升,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不断完善,跨境物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铁路跨境班列、公路跨境班车稳定畅通,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和国际海运竞争力显著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和产能合作成效显著,基本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到2035年,建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面向东盟、服务RCEP的枢纽经济增长极,成为服务广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效果显著,物流服务与通关能力达到全国一流、西部领先水平,海陆空多式联运顺畅衔接、协同发展,通道运输能力充分释放,物流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全面建成,有力推动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表2 “十四五”广西物流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物流体系(3项)

国家物流枢纽(个)

2

≥5

预期性

国家示范物流园(个)

2

≥4

预期性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3

预期性

物流服务(7项)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

14.8

低于全国

平均值

预期性

公路货运量(万吨)

145300

190000

预期性

铁路货运量(万吨)

9269

15000

预期性

航空物流规模(万吨)

13.5

≥30

预期性

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亿吨)

2.96

≥5

预期性

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

505

≥1000

预期性

海铁联运集装箱量(万标准箱)

23

≥50

预期性

物流市场主体(2项)

A级以上物流企业(家)

83

200

预期性

5A级物流企业(家)

5

10

预期性

三、空间布局

为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用足用好RCEP红利,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国家物流通道和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总体布局,推动形成区内“双核牵引、南北支撑、东西联动、多点协同”的物流空间布局,打通对外“五向联通”和“三向拓展”物流大通道,助力广西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图1 广西物流空间总体布局

(一)双核牵引。

以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核心,以东兴、凭祥为主的陆上边境口岸群为补充,提升广西现代物流服务层次,强化沿海港口、陆空枢纽和沿边口岸功能,规划建设以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牵引的国际门户枢纽,大力提升国际国内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加强国际海铁联运主通道与国际铁路、公路联运辅通道衔接,加快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培育、货源集聚、班列集结和物流企业进驻,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材、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联动本地及周边产业聚集区,创建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扩大广西与东盟国家间贸易流通,创建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加密南宁面向国际国内货运航线航班,强化空陆联运,支持国际快递、跨境电商等临空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南宁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鼓励各类设施集中布局、集约化发展,推动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物流枢纽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发展。

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枢纽海港。持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高防城港大宗散货服务的集约化水平,强化集装箱等运输功能,重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宗商品集散枢纽。提高钦州港集装箱、石油化工品运输能力,完善集装箱海铁联运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国际集装箱干线港。提高北海港邮轮、LNG(液化天然气)运输水平,合理布局北海港功能及临港产业,重点建设铁山综合航运港。完善港口后方物流基础设施与集疏运体系,推进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一体化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园区联动和货源整合,培育进出口双向对流的物流市场需求,支撑铁路班列常态化开行和国际班轮航线延展加密。实施北部湾“阳光口岸”工程,降低港口综合收费标准。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国际枢纽海港,打造“一带一路”新枢纽、西部开放新门户和广西发展新引擎。

(二)南北支撑。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发挥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双核带动作用,向南依托南宁陆港型、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向北依托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桂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来宾、河池物流节点城市,对接湘桂、黔桂通道,构建支撑广西产业发展、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物流发展主轴。

柳州—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先进制造业物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柳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以柳州铁路港为核心载体,继续完善铁路物流基地、公路货运枢纽、水路货运枢纽,着力完善保税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高铁物流基地和城乡配送体系,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通路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桂林—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区域性商贸物流组织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建设,培育壮大临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提升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航空货运转运水平,打造广西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桂林荔浦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推进桂林西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完善铁路物流基地,完善冷链物流中心和城乡配送体系,提升桂林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军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河池—桂西北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等机遇,围绕纺织、茧丝绸、粮油加工、有色金属、农产品、酒水等重点产业,推进物流园区、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城乡配送体系,构建面向东盟及桂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

来宾—桂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地处西江黄金水道中段,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枢纽优势,着力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以桂中水陆联运区域物流枢纽基地为支撑,立足桂中、带动桂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

(三)东西联动。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发挥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双核带动作用,向东依托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物流节点城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西依托防城港(东兴)、崇左(凭祥)等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百色物流节点城市,对接桂滇、黔桂物流通道与东南亚国家,打造支撑西江经济带建设、沟通东中西产业转移和资源要素流动的东西边江联动物流产业带。

梧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依托梧州市“三圈一带”交汇节点区位优势,发挥西江黄金水道作用,重点发展内河港口物流,加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建设,建设辐射玉林、贺州、贵港等桂东地区与云浮等粤西地区的桂粤区域性物流枢纽,打造现代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贵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依托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中国生态富硒港、中国南方板材之都、中国南方木材加工集散中心,发挥贵港市内河港口航运作用,重点发展加工业生产物流和内河港口物流,建成西江经济带国家综合型物流产业基地和广西跨区域商贸中心城市。

玉林—“两湾”融合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玉林市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域优势,建设“两湾”融合物流枢纽,辐射“两湾”、桂东南和西南地区,大力推进“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建设,重点围绕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服装皮革、农产品冷链等产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并积极探索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将玉林市打造成为“两湾”融合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贺州—物流与产业融合区域性先行示范城市。以制造业、商贸业需求为支撑,充分发挥贺州市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碳酸钙商贸物流、建材物流、农产品物流,加快打造湘桂粤区域性物流中心,建成沟通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的湘桂粤物流与产业融合区域性先行示范城市。

百色—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物流中心城市。依托百色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充分发挥百色市通道节点优势、内河航运优势及沿边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加快农产品中转设施、港口码头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枢纽节点,立足桂西北地区,辐射桂滇黔三省区交会区域及东盟国家,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

崇左—沿边高水平口岸物流枢纽城市。发挥崇左(凭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南宁—凭祥—同登—河内等铁路通道,推进水口口岸扩大开放、友谊关口岸扩大开放项目通过验收,不断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经崇左沿边、连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物流通道枢纽格局。

(四)多点协同。

考虑广西沿江、沿海、沿边的特殊区情,以及市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全区范围内打造若干个县级节点,与“双核、南北物流发展主轴、东西边江联动物流产业带”协同发展。具体包括全州沟通湘桂重要物流节点、岑溪沟通粤桂重要物流节点、合浦支撑区域发展重要物流节点、平果和桂平沿江重要物流节点以及靖西重要口岸物流节点。

(五)内外联通。

向内畅通国内大市场,完善连接周边、辐射全国的“五向联通”国内物流主通道,向外形成以东盟国家为重点,以欧洲、日韩为拓展的国际合作空间,构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三向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作用,促进跨国、跨区域要素高效流动,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发挥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前沿开放高地的作用。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打通“五向联通”国内物流主通道。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贯通广西至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广西经湖南至长三角地区、广西经华中至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区、广西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关中—天水经济区延伸、广西至云南的“五向联通”国内物流主通道,主动承接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提升广西在国内区域间产业合作和消费互动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2 “五向联通”国内物流主通道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三向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构建向南经北部湾港及凭祥、东兴等沿边口岸至东南亚,向北连通我国成渝、西北地区经中亚至欧洲,向东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经我国华南、华东地区至日韩的陆海国际海铁联运主通道,加强与RCEP其他成员国和欧洲国家合作交流,提升广西在国际产业合作和消费互动中的作用。

图3 “三向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

四、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

结合广西物流空间总体布局,着力构建跨区域物流通道体系,加快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干支仓配一体化建设,提高智慧物流信息服务水平,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一)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

提升国际物流通道能力和水平。畅通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轴的南向北联大通道,加快成渝地区至北部湾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加快提升北部湾港口作业能力,做强做优东南亚航线,培育拓展洲际远洋航线,强化广西在“一带”和“一路”陆海联动通道中的有机衔接门户作用。构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推进凭祥、东兴等陆路边境口岸运输服务升级,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国际道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全面对接,推进桂北、桂中、桂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公路通道建设,完善西江—珠江航道码头,促进广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完善跨省物流通道网络。强化广西同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货运联系,加强广西和港澳合作,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强化广西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货运联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强化广西同京津冀地区消费品货运物流联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带动区域优质农业发展。强化广西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货运联系,加快成渝地区至广西货运铁路扩能改造。强化广西同中缅经济走廊货运联系,加快南昆铁路升级改造。以大通道大物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专栏1 物流通道重点工程

铁路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柳州经梧州至广州铁路、岑溪至罗定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南防铁路钦州至防城港段增建二线、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湘桂铁路柳州枢纽扩能改造等项目。

公路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贵阳经南宁至北海、南宁经玉林至珠海、上思至防城港、隆安至硕龙等高速公路项目。

沿海航道及港口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钦州港20万吨级进港航道、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9号10号泊位、北海港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北海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南7号8号泊位、防城港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防城港赤沙作业区1号2号泊位等项目。

内河航道及港口重点工程。开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加快实施南宁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长洲水利枢纽五线六线船闸、大藤峡枢纽二线三线船闸、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龙滩水电站升船机等项目。

航空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南宁机场改扩建、南宁机场T3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建设、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桂林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贵港机场、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南宁临空经济核心产业示范区大通关基地(一期)等项目。

(二)加快建设开放合作的物流枢纽。

完善物流枢纽体系。建设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为核心,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枢纽体系,加强枢纽之间的联动,鼓励依托通道开展跨区域协同物流组织。补齐物流枢纽设施短板,加强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干线运输规模,提高支线运输密度。推进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枢纽内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支持枢纽开展国际物流业务,进一步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提升国际中转联运能力。培育发展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干支衔接紧密、协同效应强、专业化能力强的物流园区,有效连接国家物流枢纽、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形成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区域配送网络。深入推进交通、物流、信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全面提升物流园区服务能力。推进示范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流园区承载平台。

(三)加快建设连接通道枢纽的网络。

织密支撑通道枢纽的支线网络。加密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与周边城市的支线联系,重点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支线网络和西江经济带物流支线网络,为大通道聚集物流服务资源、开展规模化运作提供支持,为布局发展跨区域产业奠定基础。

提升城乡物流网络节点能力。依托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配送中心,加快构建层级合理、需求匹配、覆盖城乡的三级配送网络。加强农村公共仓储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邮政网点、电商服务网点、三农服务站等物流服务功能。


图4 物流枢纽重点工程分布

专栏2 物流枢纽三大工程

国家物流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成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柳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申报建设南宁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柳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南宁、桂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防城港(东兴)、崇左(凭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抓住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调整机会,培育更多国家物流枢纽。

区域物流枢纽设施完善工程。加快建设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物流园、柳州官塘多式联运基地、桂林荔浦保税物流中心(B型)、梧州临港经济区多式联运枢纽、凯森物流北部湾总部项目、防城港东湾物流园、钦州钦南区临港物流集中区、钦州传泰公路港、“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综合智慧物流园、贵港西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贵港苏湾现代物流园、德保华银铝物流园区、百色综合物流园区、贺州无水港、贺州现代物流服务业基地、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园陆港保税物流园区、来宾水陆联运物流中心、中国—东盟商贸物流港项目。

城乡物流网络节点补短板工程。建设一批县域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镇级配送站和村级公共服务网点,引导生产和商贸流通企业合理布局产地仓、前置仓、配送站、快递驿站、自提点和社区门店,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现代物流平台。

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以及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利用跨境电商试验区通关便利化等政策,积极建设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基地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数字口岸建设,完善“智慧口岸”平台,积极推进北部湾国际集采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国际货运公司和货代企业,搭建国际物流(供应链)平台。以进出口贸易特色商品为重点,加快补齐广西特色商品运输与交易短板,积极在南宁或防城港布局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推动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支持防城港建设中国—东盟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推动北部湾港与西江船舶交易、航运交易便利化规范化,设立北部湾和西江航运交易所。

五、推进物流服务集约高效发展

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智慧绿色物流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

(一)推动物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

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推动形成以北部湾港口为核心的铁水联运枢纽,继续发挥北部湾至云南、成渝及宁波、义乌等地的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铁水联运比例,优化与渝新欧、蓉欧班列的衔接机制,打造和培育一批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实现班列化运行。推动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向铁路、水路运输转移,充分利用北部湾港口和西江沿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大宗干散货铁水联运。鼓励港口与铁路、航运等企业加强合作,统筹布局集装箱还箱点,推动集装箱集疏港由公路向铁路转移。

鼓励创新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公铁联运、水水中转、空铁联运、江海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创新。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海铁联运班列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西江航运衔接,推动广西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探索发展港口、陆港与重点产业园之间钟摆式班列运输组织模式,提高海铁联运组织一体化运行水平,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积极培育海公联运,推动北部湾港至广西区内、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市海公联运班车常态化开行。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培育多种类型多式联运经营人,支持引导挂车共享租赁、甩挂运输、品牌连锁等运输组织模式发展。探索跨境公路运输直通模式。培育空铁联运等其他多式联运。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

(二)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水平。

加快补强电商快递物流。完善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百色等城市的枢纽型快递分拨中心功能布局,其他设区市布局具备仓储与分拨能力的配送中心,支持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节点、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支持传统物流园区结合快递、电商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改造,形成覆盖全区及邻近市县的枢纽型电商物流中心。加快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中心、田间地头冷库等设施,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冷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建立广西到东盟各国的直邮进出口路线、网购保税进口路线,推进公共海外仓建设,鼓励企业自建海外仓或支持利用国际快递品牌的海外仓出海。

做大做强汽车物流。依托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发挥柳州商品车生产基地优势,在柳州、南宁、桂林、贵港等市完善一批商品车物流基地,在北海、钦州建设商品车运输滚装码头。继续培育商品车物流企业,创新汽车物流高质量服务模式,鼓励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服务逐步向信息、数据、金融、包装、装备等物流增值服务转变。推进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流通领域供应链。

加快补齐航空物流短板。围绕提升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机场保税通关、航空快递、航空冷链等服务能力。加强与东盟主要货运枢纽航线连接,着力打造以南宁为中心,连接国内至东盟的国内国际有机结合的货运航线网络。大力发展腹舱载货,构建“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货运体系。鼓励本土货运航空公司建立全货机机队,大力引进航空货运代理和物流集成商,增强航空货物物流市场活力。强化物流业与临空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东盟生鲜水果、跨境电商、医药冷链等航空物流业态。推进机场货站与卡车、高铁物流无缝衔接,引导开展多式联运试点,推动临空经济与临港经济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优化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北部湾港和西江黄金水道大宗商品服务能力,创新大宗商品物流组织模式,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探索煤炭、粮食等集装箱运输。重点建设煤炭、金属矿石、原油、钢材、电解铝、粮食、石化、木材、食糖等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强化大宗商品物流枢纽、园区等储备中转、通关保税等功能,增强战略物资保障能力。推动大宗商品仓储数字化,加快构建北部湾有色金属矿石交易所等大宗商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和线上贸易服务综合平台。

(三)加强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

搭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自治区级重要商品储备、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县(市、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三级网络。按照常见突发事件辐射区域,分门别类、分区域建立覆盖全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搭建全区应急配送网络,实现统一、科学的运输与配送管理,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水平,建立系统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

加强应急物流联动协同。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研究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运输物流协调机制,制定应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充分利用驻桂部队、北海救助飞行大队和民用空中运输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平灾结合、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空中应急物流支援模式。规范征用行为,依法征用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建立和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交通管制信息发布等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专栏3 物流服务提升重点工程

航空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建设南宁零公里空港产业园、南宁机场国内公共货站二期、南宁临空冷链医药物流保障基地、柳州空港物流产业园、北海北部湾国际机场、玉林临空物流园。

应急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在南宁、沿海、沿江、桂北、桂东地区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提升重大物流设施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四)推动智慧绿色物流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认证、交易、支付、监管、信用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广。推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产品可追溯、在线车辆调度、产品自动分拣、智能快递和智能配货等技术设备,推广无人车、无人机等先进物流设备应用。完善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的设施数字化,形成可感知、可视可控的智慧物流设施体系。依托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等手段,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为载体,推动智能运输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广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推进低污染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建设。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和绿色包装,建立第三方标准化托盘循环共享网络。推进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回收物流,提高逆向物流服务水平。

六、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聚焦“6+1”重点品类(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主要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一)夯实产销地冷链物流基础。

完善产销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整合集聚存量资源,引导新建冷库、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等设施在南宁、防城港、玉林、百色、崇左(凭祥)等城市集中布局,加快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贺州、桂林、柳州、钦州等水果优势产区,贺州、贵港、玉林、梧州等蔬菜优势产区,贵港、柳州、梧州、钦州、来宾等畜产品加工优势区,北海、钦州等水产品加工优势区,加快布局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根据消费规模,依托物流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加快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推动建设医药产品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推进商贸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加大冷链前置仓等城市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要在田间地头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动仓储设施。

专栏4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南宁农产品交易中心、宇培(南宁)电商冷链产业园、柳工食品冷链物流园、桂林东站冷链物流园、广西梧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冷链物流中心、北海福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钦州市大榄坪港区冷链物流集聚区、北部湾海铁联运皇马现代物流综合园、玉林福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中国—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西南(平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贺州市农产品商贸园、贺州莲桂商贸物流产业园、巴马国际旅游区城乡商贸物流城、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环江物流集散中心、武宣河西冷链物流园、忻城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崇左市中泰合作区多式联运保税仓储基础设施及多式联运(冷链)综合物流枢纽信息平台设施、中国—东盟商贸物流港等项目。加快建设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项目,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加快构建冷链物流通道。依托梧州、贺州、贵港、玉林市优势果蔬、畜禽产品,构建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向廊道;支持防城港、崇左、百色市利用口岸和跨境冷链专列等优势,构建通往东盟陆地廊道;支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建设港口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构建“钦北防”海上廊道;依托贵广、贵南、南昆高铁经济带,推动百色、河池市与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冷链物流资源整合与商贸往来,构建通往云贵地区西向廊道;依托桂林、柳州、来宾、百色等重要果蔬产区,构建“南菜北运”廊道。

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构建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优化农产品田头集货组织。引导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从冷链源头基点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衔接运输组织,鼓励电商、快递企业利用既有物流网络,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冷链物流体系。

构建销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面向区域内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冷链配送网点的区域分拨服务网络,以及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面向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的分拨服务网络。鼓励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等整合“最后一公里”配送资源,面向商超、生鲜连锁店、酒店餐饮、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共配。加强城市通行政策协同,便利冷藏车装卸通行。

创新产销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加强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拓展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交易展示、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统仓统配等功能,助力打造产地农产品品牌。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搭建城市冷链智慧公共配送平台,整合冷链运力资源,动态优化城市配送路径。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加大多温区配送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多种形式多温共配发展。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冷链末端配送业务。深化城乡冷链配送网络协同发展,共享共用末端配送设施网点和配送冷藏车。鼓励发展生鲜农产品新零售。

(二)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

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大型冷链物流设施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规模化干线运输。稳步发展“百色一号”等南菜北运冷链专线,巩固广西至北京、沈阳、上海、济南、重庆等地的冷链专列,推动开行广西至郑州、成都、达州等城市冷链专列,提高冷链物流去程回程均衡发展水平。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集疏运体系,发展中转换装、区域分拨,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支撑,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干线支线有机衔接。规范平台型企业发展,提高冷链物流信息共享水平。鼓励物流企业提供“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冷链物流服务。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冷链运输设施设备升级。严格冷藏车市场准入条件,加大标准化车型推广力度,推动在车辆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温度监测设备等,加快形成适应干线运输、支线转运、城市配送等不同需求的冷藏车车型和规格体系。有计划、分步骤淘汰非标准化冷藏车。加强冷藏车生产、改装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改装。积极推广新型冷藏车、铁路冷藏车、冷藏集装箱。鼓励批发、零售、电商等企业将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作为采购订货、收验货的计量单元,引导冷链运输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笼车等运载单元以及蓄冷箱、保温箱等单元化冷链载器具,提高带板运输比例。加强标准化冷链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完善载器具租赁、维修、保养、调度等公共运营服务。鼓励企业研发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减少流通环节损耗。

大力发展冷链多式联运。鼓励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完善吊装、平移等换装转运专用设施设备,推进港口、铁路场站冷藏集装箱堆场建设和升级改造,配套完善充电桩等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基地,加大力度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点对点海铁联运班列,推动发展“国际海运+冷链班列+公路短驳”多式联运。加快培育冷链多式联运经营人,开展全程冷链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全程冷链集装箱运输。依托具备条件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集装箱公铁水联运。依托主要航空枢纽、港口,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甩挂运输,鼓励企业建立“冷藏挂车池”,有机融入公路甩挂运输体系,完善冷藏车和冷链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机制。鼓励现有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集聚整合运输企业、中介等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提高货源、运力、仓储等冷链资源供需匹配效率。

提升国际冷链物流能力。依托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基地,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国际冷链物流业务。支持开通北部湾港至东盟国家的海上“穿梭巴士”,推动开行经凭祥、东兴等沿边口岸的广西—东盟冷链物流班列和公路冷链物流专线。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展国际冷链物流运作,积极布局建设冷链海外仓,提升跨境冷链物流全程组织能力。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口岸冷链物流监管模式,优化通关流程。结合实际扩大互市商品加工试点范围。鼓励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口岸城市积极发展国际冷链物流多式联运,打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

(三)强化冷链物流监管和支撑。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全区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广西冷链大数据监控平台),加强与国家级、市级平台以及各类市场化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力度,形成覆盖全区的冷链食品全程追溯管理体系。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测检疫经验做法,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可靠、高效的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体系。

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重点冷链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发力度,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推动建立冷链物流统计评价体系,准确掌握冷链物流基础要素底数,及时客观反映行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自治区级冷链物流标准化试点,强化国内国际标准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龙头企业作用,制定适合广西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地方服务管理规范。加大复合型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壮大多层次冷链物流人才队伍。

七、促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广西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嵌入供应链产供销各环节、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一)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

围绕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产业、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干支运输、仓储管理、即时配送、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功能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业与优势制造业在标准、平台、作业衔接环节上的融合。鼓励企业拓展供应链增值服务,整合上下游物流资源,提供全产业链资源整合以及定制化、专业化服务,强化现代物流的生产组织与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加快推进物流园产业园一体化,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重点支持一批生产性物流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全球采购、库存管理、入厂物流、调运配送、应急储备、逆向物流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二)加快商贸业与物流业融合。

提升城市配送服务能力。推广南宁、柳州、贺州市共同配送试点经验,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流。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创新配送基础设施共享共配试点和包装单元标准化通用试点。支持城市货运配送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引导和鼓励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创新。大力发展O2O、B2C物流以及城市配送物流,鼓励和发展本土O2O综合配送服务平台。优化寄递服务网络资源,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设前置仓、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推进邮政、交通、电商、寄递资源整合和设施共享共用。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加快标准化新能源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推广应用。

建立健全农村配送体系。加快县城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和建制村物流服务点建设,建立全区“一张网”的农村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在总体谋划、集约资源的前提下,继续推动实施“邮政在乡”、“快递进村”工程,鼓励骨干物流(寄递)企业开展“业务下沉”工程。积极推进电商企业渠道下沉,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电商进农村配套物流服务能力。推进在普通公路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农村物流仓储站或集散中心。整合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鼓励开展城乡共同配送,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场站共用、服务同网、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三)推进农业与物流业融合。

依托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对接、安全检测、加工包装、统仓统配、溯源查询等功能。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推广以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为单元进行全程货物监控,实现“不倒托”、“不倒箱”标准化冷链;推动产区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设产地公用型预冷库或推广使用移动冷库。大力推广适用于农村物流的厢式、冷藏等专业化车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推广使用纯电动货运车辆。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粮食、禽畜、果蔬等重点产品提供物流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构建跨境冷链产地溯源体系。在特色鲜明的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物流试点和示范,积极探索符合广西地域特色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四)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

提高供应链集成效率。支持物流服务和产业、商贸集聚的中心城市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支持地区打造现代供应链集成试点工程(园区)。鼓励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供应链服务平台,推进传统流通和物流企业在采购、销售和服务环节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平台型组织协同向生态化组织协同演进。鼓励建设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产业供应链平台,构建紧密合作的跨境供应链协同网络。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

培育供应链增值服务能力。进一步构建基于现代供应链的增值与衍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制糖、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鼓励广西供应链企业向信贷保险、交易担保、融资租赁、质押监管、信用评价、信息咨询等价值供应链服务领域拓展,提高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反向定制、柔性生产、供应链咨询、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衍生服务能力,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消费分析、风险预警等供应链大数据应用服务。

提升供应链安全可控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充分参与的应急供应链调度与统筹机制,确保平急转换与应急保障安全。加快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安全与溯源领域的应用,通过试点孵化等措施,培育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创新型企业。围绕能源、汽车、铝业、化工、有色金属、消费品轻工等比较优势产业,持续提升内外供应链安全性,特别是确保原材料通道与运力安全。抓住东盟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补位”优势,通过产业与物流的双向捆绑,建立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供应链安全共同体,推动广西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广西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多元化。重点培育一批海运与陆海联运自主可控能力强的跨境服务骨干物流企业。

专栏5 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区域供应链枢纽中心工程。以7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载体,打造现代供应链枢纽中心工程,创新和培育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业务模式,推动物流枢纽从物流要素组织中心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

打造现代供应链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三企入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合力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等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培育自主可控的国际物流企业。以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重点,提高国际货运、国际航线的“话语权”,培育面向国际的骨干物流企业,推动形成稳定、自主、可控的国际供应链。

打造数字供应链创新工程。引导支持现代供应链企业推动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优化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新局面

(一)深化国际物流和产能合作。

扩大与东盟国家物流领域合作。依托广西北部湾海港口岸,南宁航空口岸,友谊关、东兴公路口岸和凭祥铁路口岸,深化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港口、机场、陆路交通的对接,实现陆海空联动。推动与区外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发展制度和物流供应链协同模式,推动物流服务自由化和便利化。聚焦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加强数字物流领域合作,打造广西—东盟数字物流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南宁)、中国(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及广西东兴、凭祥、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做大做强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形成具有东盟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带、国家重点边境物流合作园。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共营等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重点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开展境外港口、海外仓、边境仓、分销网络建设合作,提升跨境物流全球配送能力。加快发展国际寄递服务,鼓励寄递企业在南宁等市设立面向东盟的跨境寄递总部,发挥南宁、凭祥国际邮件互换局通道优势,支持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推动与东盟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在物流金融、物流教育、智慧物流、保税通关等领域深度合作。

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等方面合作,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城市建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货物国际运输代理、国际冷链物流、跨境物流供应链、“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运营组织等领域合作,探索国际物流发展新模式。加强国际运输单证合作,推广国际铁路运单物权凭证功能。推动设立航运、物流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联通。开展国际中转、中转集拼、航运交易等服务,优化国际海运贸易结算方式,延长国际贸易价值链,提高物流控制力和安全性。

提高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加强边境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凭祥铁路口岸扩能改造,提高换装和通行能力。加强口岸指定监管场地和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增强进口货物物流服务能力。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平台化集成作用,加强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单证规则、检验检疫、认证认可、通关报关、安全与应急等标准衔接和国家合作,提供更高品质国际物流服务。开通或加密至东南亚、非洲国际航线,通过“桂渝欧”、“桂蓉欧”等中欧班列强化与欧洲、中亚的联系。加快国际航运、航空、中欧班列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化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内河港口与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提高国际集装箱货运的中转能力。以南宁市为中心、以桂林市为副中心,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提高航空物流服务能力,增强全货机定班国际航线和包机组织能力。

专栏6 物流开放合作重点工程

国际物流产业合作园区。推进广西与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物流供应链市场对接,优化贸易格局和产业要素,发展进出口商品转口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企业总部经济,合作共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对外经济贸易窗口园区、物流贸易企业总部经济,打造面向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物流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物流经济开放合作平台。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带来的红利,加强广西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通过政策沟通、物流合作、产业对接、项目落地,搭建和完善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广西国际农产品交易物流平台、边境小额贸易服务平台、物流服务智慧口岸平台,推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物流经济深度合作。

西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引擎,促进沿线省、区、市物流贸易合作,提升成都—泸州(宜宾)—百色—北部湾出海口主通道和物流枢纽功能,主动衔接中欧班列、新亚欧大陆桥,拓展桂川、桂渝、桂黔物流业合作空间,联合建设西部物流贸易合作园区、物流“飞地园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区域集散中心,推动西部物流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陆海新通道物流特色项目。围绕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推进西部国际物流基地、区域性铁路班列集结中心、空港物流产业园区、区域多式联运基地等重大项目。在百色、防城港、崇左等口岸城市,推进口岸加工园区、边贸物流、跨境电商、保税仓储等项目开发建设,规划布局农、林、水产品出口转运中心项目和无水港项目,构建西部地区物流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加强与重大区域战略衔接。

提升与粤港澳物流合作水平。加快内河航运干支线建设,推动梧州港、贵港港与广州港、深圳港等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港口实现“港港联运”,支持柳州—香港内河外贸航线常态化运行,加密贵港—香港定期班轮航线。推动物流企业集聚和跨区域整合,鼓励共建物流网络、共享物流资源,提升粤桂合作物流园区、贵广和南广高铁经济带物流园区建设水平,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联盟。积极引进粤港澳物流企业,着力建设一批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外包、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核心集聚区和物流集散中心,重新开通北海—香港集装箱直航航线,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物流产业带。

深化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物流合作。加强与海南在跨境运输、物流干线领域对接,打造满足“大循环”、“双循环”需要的联通国内外的骨干物流网络,构建陆海空铁相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合力推动洋浦港与北部湾港互为中转。推进区域多式联运和航运物流业集聚发展,优化北部湾港口功能,加强沿海铁路、公路、港口及物流园区连接线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上下游产业链,完善跨区域通道运输和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环北部湾港口群的货运服务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间物流设施互联、信息共享、数据互联、标准互通,积极为西南地区提供通关便利、货物集散、国际中转、转口贸易、保税监管等物流服务,争取国家优先在广西复制推广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打造开放合作的广西—海南陆海物流商贸合作示范区。

推动与长江经济带物流对接。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标先进,加强在物流运营模式、标准建设、治理体系、新技术等领域合作,提升物流合作层次。围绕旅游商贸、医药康养、机械装备、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加强与湘黔渝赣等省市铁路、公路等干线连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加强柳州、百色、河池市与滇黔川渝等省市交流合作,重点服务食品加工、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通广西至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物流陆路大通道。

(三)推动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

促进与西南地区物流一体联动。强化南宁国家物流枢纽引领作用,推动区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连通西南腹地,通过海陆空多式联运,形成连接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的国际物流通道。加强无水港和物流网络合作,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全产业链物流,推动与西南地区物流园区联动和货源整合,培育进出口双向对流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与西南地区物流政策沟通、通关一体化、标准衔接、制度协同,积极拓展商贸物流、市场交易等增值服务,建立快速通关、运输机制,吸引西南腹地货物向广西北部湾港集结。打造西南地区商贸物流平台,推动国际物流与进出口贸易融合联动、协同发展。重点培育物流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增量价值。

推进与中南地区物流协调发展。推动与中南地区交通设施联系,构建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吸引中南地区货物经广西口岸通达东盟,推动广西货物经中南物流干线向北与郑欧班列连接,发展特色商贸、大宗货物、机械装备、农产品物流产业,推进多式联运方式衔接,构建中南地区国际物流主干网络。推进与湖南、湖北等地合作,在广西北部湾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发展临海产业“飞地经济”,开通“鄂湘桂新”海铁联运班列,打造中南地区重要的物流贸易出海口。加强与武汉、长沙、郑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对接,完善跨区物流节点布局,促进优质物流资源和要素跨区流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共建内陆自由贸易港。

九、提升现代物流治理能力

(一)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依托骨干交通设施和运输网络,推动广西公路、铁路、港务、航空等大型交通运输企业拓展物流业务。加快行业系统资源整合,推动传统仓储、配送物流服务企业向综合型物流服务企业转型。促进特色鲜明的物流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A级物流企业,创立物流服务品牌,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要素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

做精做细中小物流企业。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行业的中小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新物流理念,找准市场定位,完善功能和延伸服务。鼓励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提高增值服务水平。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提升专业化和规范化运营水平。

鼓励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北斗与传感技术等在广西物流业升级中的应用创新,加快夯实物流业信息基础网络支持体系。根据广西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物流作业流程,出台专项技术应用示范支持政策,给予创新补贴。加快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数字仓储等设施网络,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鼓励人、车、货、运、场应用场景业务模式创新。鼓励支持物流载具新能源化、物流作业无人化与智能化,支持推广自动化码头、自动化仓库、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项目。

专栏7 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工程

统筹引入孵化高端物流企业。在北海、防城港、钦州市,重点引入孵化现代陆海联运、多式联运服务企业;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市,重点引入孵化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在防城港(东兴)、崇左(凭祥)市等重点引入孵化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服务企业。对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引入支持政策。

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以智慧物流、新装备应用、供应链衍生服务、现代多式联运等为重点,在每个领域打造1—2项(家)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企业),发挥带动与复制效应。

分领域培育市场主体。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邮政快递5家,公路运输2家,跨境公路运输3家,航空物流1家,海运物流3家,铁路货运4家,多式联运3家,仓储物流2家,大宗商品物流4家,农产品及冷链物流3家,医药物流4家,保税物流及口岸物流5家,制造业物流3家,城市配送5家。同时,重点培育物流信息平台3个,物流行业协会5个。

(二)加强数字化治理。

提升数据互联互通水平。研究制定广西物流业数据共享办法,通过行政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方式,加快大数据及物流领域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社会流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数据互联互通,为综合数据治理奠定地方性法规支撑基础。研究建立广西物流业大数据共享标准架构体系,推动共享格式、共享途径、共享流程、共享安全等环节标准化。实施物流业“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动物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完善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建设全区统一的物流(供应链)大数据治理平台,提升政府基于供应链、物流数据的社会、经济与民生治理能力。试点实施广西物流业电子政务改革,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共享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加快营造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试点运用广西绿色物流与应急物流治理平台(系统),推动物流业降低碳排放水平,提升供应链对应急保障需求的物资与运力集约能力。

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建设广西物流业监管平台,围绕物流业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广西物流的基础设施水平、物流运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获得物流运行与发展宏观态势评估视图,实现物流体系的自我管理与优化,推动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社会物流统计能力。完善覆盖全区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和相关社会主体的统计机制。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物流统计平台,实现高效、实时物流数据统计,并动态跟踪全区物流业规模指标、运行状态和发展水平,实现优化治理和宏观调控。

(三)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加大跨部门协作力度,探索对流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的跨部门协同监管。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完善物流相关地方性法规,为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省际、国际过境(通关)一体化、便利化,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完善重点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物流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不同所有制主体、境内外主体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引起市场恶性竞争、流通资源失衡企业的处罚力度。

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一批功能互补、规范经营、公平竞争、公正独立的物流信用服务机构。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广西物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基于平台健全交通、公安、商务、市场监管、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并向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有序开放。建立全区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分类监管制度,针对基础物流服务、供应链优化、供应链金融、平台型企业等不同物流企业分别制定信用考核标准,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对物流行业实行分类监管。建立物流企业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完善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企业违法失信成本。

(四)推进标准化建设。

推动物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物流标准衔接,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扶持物流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标准和装备的应用推广。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企业为主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在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港口多式联运、物联网物流、城市配送等领域和中医药、汽车、食糖、冷链、螺蛳粉等特色行业开展相关标准研制。结合物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制定广西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推进本规划组织实施和落地落实。加强区内和跨区域跨部门物流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深化物流领域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行业自律、标准宣贯、统计监测、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二)保障项目实施。

全力保障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导建设单位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用地征收工作。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等按既有渠道积极支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物流重点工程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物流重点工程优先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大力推进物流要素资源聚集。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其他有物流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城市要加强物流枢纽项目策划和储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细化配套政策,提升物流组织能力、运行效率。落实重大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度,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完善金融保障手段,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保税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等物流金融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切实减轻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负担。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中期票据、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完善支持政策。

完善物流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保障物流业发展所需合理的用地空间,为物流项目依法依规用地提供规划保障。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发挥税收优惠激励物流创新的作用,按规定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落实企业重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成立独资或合资物流企业。统筹全区物流园区发展,对纳入自治区重点发展项目的物流园区在用地、用海、用林、资金、项目投资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鼓励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自主创新,在创新通关监管模式、税收征管方式和行政审批模式等方面推行试点改革,提升物流便利化水平。鼓励发展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网络建设给予积极扶持。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宣贯,支持推广物流标准化设施设备。

(五)强化评估督导。

做好物流业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加强物流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管督查,切实落实规划责任与实施制度。强化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考核评价,加强规划实施年度跟踪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组织完善、调查科学、技术先进、队伍优良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推进物流统计台账和会计核算科目建设,加强对物流行业、企业、园区有效监测,有效提升政府行业管理水平。

(六)夯实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制定物流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物流人才交流,全方位多渠道引进高端物流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行业协会等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实务培训基地,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学徒制培训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现代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加强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电商物流、金融物流等新业态专业人才及物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积极开展职业人才培训,提升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文件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


特别声明:碳中和资讯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碳中和资讯网的内容为碳中和资讯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欢迎投稿:13570744358@139.com